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埋藏千年“唐代佛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4 00:05:31  


 
  南段第28龕毗沙門天王造像高約4米,身披甲胄,腳踩夜叉,右手叉腰,左手托塔。唐玄宗天寶年間,吐蕃出兵包圍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路途遙遠,救兵難至,唐玄宗無奈之下,請不空和尚在皇宮設壇作法,安西都護府後來遣使來報:城東北三十里雲霧中看見毗沙門天王現身,三五百神兵盡著金甲,地動山崩,同時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吐蕃軍隊不戰而敗。因為這個淵源,毗沙門天王在唐代興盛一時,往往被軍隊視為保護神,在城樓、軍營皆建有廟宇,連唐朝軍旗上都飄揚著他威武的形象。 

  花置寺正在隱去的唐人面龐 

  毗沙門天王造像在四川巴中、資中、夾江、大足、邛崍等地頗為常見,年代皆在中晚唐時期。在邛崍臨邛鎮花石山上,研究人員又發現兩龕毗沙門天王造型。第二龕毗沙門天王殘高150厘米,第十二號龕殘高123厘米。千百年的風吹雨淋慢慢隱去了他們威武的臉龐與精致的鎧甲,青苔爬滿了整個石窟,時間在佛像表面風化成一層青色的外殼,脆弱地仿佛一陣風就要吹掉一般。 

  花置寺石窟造像,一般認為與唐朝高僧馬采不無關聯。馬采早年在長安章敬寺講習佛法,一時間“聲馳上國,名重神都”。唐貞元十四年(798年),馬采入邛崍。也就是在這一年,花置寺花石山岩壁上,鑿石聲再次響起,馬采在邛崍開壇講法幾年中,花置寺開鑿的石窟據說有“千億萬佛”之巨。 

  一千多年後,當我在一個黃昏來到花置寺時,當年規模宏大的花石山,如今已是一個水庫環繞的孤島,而唐時的“千億萬佛”,如今僅剩下9龕石窟。第4、5龕合稱千佛崖,寬約5.6米,高6米,雕有巴掌大的唐代佛像20排,1745尊。遺憾的是,文革年間,當地村民幾乎一夜之間就鑿去了一千多個佛頭,現在的佛頭是幾年前才用水泥補上去的。 

  馬采在邛崍一直往來於花置寺、磐陀寺之間,磐陀寺石窟大抵也鑿於此時。磐陀寺現存石窟三龕,其中一龕為千佛龕,三面龕壁上雕有一千餘尊唐代佛像,佛頭同樣蕩然無存。在安岳毗盧洞,我曾看到過一龕宋代的千佛龕,當年捐資造像的僧、尼、供養人都坐進了神龕,享受著人間煙火,造像也是千姿百態;相比之下,磐陀寺千佛龕佛像幾乎千篇一律,身著“U”形領通肩長衣,衣褶之間的過渡頗為生硬,這都是唐代佛像常見特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