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埋藏千年“唐代佛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4 00:05:31  


 
  1龍興寺洪水衝出唐人瑰寶 

  1947年並不算個安定的年頭,這年秋天,連綿的暴雨引發的洪水在四川境內泛濫。一場暴雨過後,邛崍措水河河岸一個叫大佛灣的地方露出幾個菩薩頭,村民對這些殘破的佛像並沒有太大興趣,它們一直裸露在荒野之中。幾個月後,四川大學博物館才得知這個消息,先後五次派專人赴大佛灣,在一年多時間中,共征集、出土石刻佛頭、佛像、經幢、脊獸、經碑、銅佛像等文物200餘件。一件殘缺的經碑上,考古工作者看到“龍興寺”三個楷體小字,這批佛像遂命名為邛崍龍興寺石刻。 

  當年征集、出土的文物,如今靜靜陳列在四川大學博物館石刻藝術館中,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菩薩立像通高198厘米,頭戴寶冠,周身裝飾華麗、繁複的瓔珞,上衣通肩,下裙緊貼雙腿,出土時已斷為四截,雖經修復,雙臂已不知去向,故又有“東方維納斯”美譽;韋陀立像高71.9厘米,身披菱形鎖子紋鎧甲,飾有護膊、護腰、脛當(綁在小腿上的一種防護甲胄),腰間束帶懸有法器,凜然有武士之風;比丘頭像滿額皺紋,雙眉緊鎖,口角深陷,工匠只用寥寥數筆,便將一個僧人老邁滄桑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給冰冷的石頭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龍興寺佛像大多體態豐滿,面相溫和,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中粗獷飄逸的風格到唐代已經衰落,代之以雍容華貴、豐潤健美的氣質,佛與菩薩多給人一種和藹、親切的人情味,顯然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與佛像一起出土的是一些經幢,大多為八邊形,幢座雕有四甲胄神王倚像,幢身浮雕樂伎、佛龕、盤龍,一些經幢、燈台上尚能看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年)”以及太和、會昌、大中、鹹通等唐代年號。種種跡象表明,龍興寺應該是唐代一處規模頗大的寺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