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埋藏千年“唐代佛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4 00:05:31  


 
  大佛溝現存唐代造像33龕,739尊,雕刻在長120餘米、高40多米的絕壁上,錯落有致,大者如彌勒佛,高逾7.5米,小者如諸天(二十四諸天為佛教護法神),只有手指大小。據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學者胡文和考證,造像分為南北兩段,北段年代稍早於南段,古時開龕大多先在較好的位置開鑿大型佛龕,石笋山最早開鑿的應當是北段第14龕彌勒佛。彌勒佛手掌早年殘損,後世雖有修復,手掌與身體不成比例,早已失去了昔日神韵。 

  北段第六龕西方淨土變,是石笋山頗具代表性的龕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端坐中央,七寶蓮池黃金、白銀、瑪瑙、琥珀遍地,龕內雕刻殿宇塔刹、亭台軒榭,重檐、鬥拱、勾欄清晰可見,以回廊相連,一百多位天仙或徒步漫游,或挺腹伸腰;後壁雕有“劃船圖”,船頭高昂,船尾隱入橋洞,三個船夫正拼命劃船,為首的仰頭蹬腿,中間的弓腰埋頭,第三個轉身拱背,船上的達官貴人倒是怡然自得,樂得清閑;兩邊還有敲鑼、打鼓、翻跟頭等各式雜耍。這幅圖景,就是唐人心目中的西方樂土。 

  菩薩、天仙、船工、達官貴人,一百多號人物神態各異,錯落有致,與其說是佛龕,還不如說是一幅唐代風情畫,傳神地再現了唐人的建築、水運、民俗乃至他們的心靈史,而這一切竟然由工匠在石頭上一鑿一鑿完成,令人驚嘆於唐人的鬼斧神工。 

  邛崍文管所原所長胡立嘉數十年來一直往來於縣城與石笋山之間,進行了細致考察,他提出,與四川其他地區石刻比起來,石笋山石窟有兩個特點:其一,石窟出現了大量樓台、橋池、船舫,雖是直接表現的虛幻的佛國,卻如同一幅風情畫,讓後人可以一睹唐人的生活;其二,石笋山石窟往往三壁皆有造像,竭盡繁複、奢華之能事,殿宇塔刹、亭台軒榭,使得整個佛龕連為一體,更具動感,這種風格同樣出現在邛崍磐陀寺、花置寺以及岷江流域的樂山、大邑某些石窟中,成為中國唐代石窟一個獨特流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