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埋藏千年“唐代佛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4 00:05:31  


 
  2005年9月,在龍興寺佛像出土58年後,成都市考古隊進駐大佛灣,試圖尋找龍興寺的更多線索。當年水田密布的大佛灣,如今已被廠房與民宅包圍。發掘從一開始就驚喜不斷,修建環繞遺址的圍墻時,發現一個大型佛像坑,出土佛像30餘件;遺址東南部發現一個始建於唐代的磚塔,宋代仍在使用。 

  兩次跨越時空的考古,最終使得在地下湮沒千餘年的龍興寺逐漸清晰起來。史料記載,公元705年,武則天還政於中宗,中宗時為太子,下詔在全國各州創立中興寺、觀,以寓意大唐中興;公元707年,中宗即位,為了避諱,全國各州中興寺均更名為龍興寺。邛崍唐時為邛州,是西南軍事重鎮,龍興寺應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這座有著皇家淵源的寺廟此後香火一直頗為旺盛,並在中、晚唐年間達到鼎盛。

  2石笋山絕壁上的西方樂土

  就在龍興寺終日香火繚繞之時,邛崍石笋山大佛溝岩壁上,“叮叮當當”的鑿石聲已不絕於耳。2010年初春的一個清晨,我來到石笋山時,濃霧在山中上下翻騰,遠遠望去,岩壁上的佛像似在騰雲駕霧一般,在褚紅色的岩壁與葱鬱的藤條中時隱時現。 

  鄉民告訴我, 
大佛溝過去有座寺廟,從山腳直到山頂,規模大得很,至今山腰、山頂都能找到成片的條石壘成的地基,石笋山就在寺廟後山上。龍興寺有著深厚的皇家淵源,大佛溝這座無名古廟規模倒一點也不遜色,石笋山5號龕造型為一佛二僧二菩薩,姿態、衣紋、蓮台與龍興寺53號坐佛幾乎完全一樣,可見它們之間確有著某種關聯。 

  民國《邛崍縣志》記載,“(石笋山)山間有洞,曰仙人洞,土人言洞內有三十六堂,未之詳也”,或許就是指這些絕壁上的石窟。此後的石笋山石窟逐漸為荒草與枯藤掩蓋,上世紀80年代,邛崍文管所進行文物普查,才重新發現。然而,這次發現並未改變石笋山的命運,由於地處深山,游人罕至,文管所在石窟前攔上了一排鐵栅欄,並一直鎖到現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