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地震學家都做了些什麽 地震預報的中國長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1 10:24:45  


5月14日,空中拍攝的汶川縣城一角。
  美國地質調查局最近直言:人類不能够預報地震。 

  理由是:“無論是美國地質調查局還是加州理工學院或者任何其他科學家都沒有預報過一次大地震。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不知道如何預報,幷且也不打算知道。” 

  面對深不可測的地球,這家機構“明智”地把工作方向鎖定爲“致力於通過提高基礎設施的安全等級來長期减弱地震的危害性,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短期預報”。 

  中國科學家對地震預報的前景卻要樂觀一些。 

  1971年,堅信地震是可以預報的李四光,在彌留之際不無傷感地表示,如果給他半年時間,他就可能解决地震預報問題。 

  這之前的1966年,周恩來站在邢台的地震廢墟上,發出要搞地震預報的指示。 

  一批批科技工作者開赴地震預報的疆場,捕捉大地的脉動,數十年如一日。地震預報的中國長征從此開始。 

  地震巨災使人類承受的巨痛,使中國人如此選擇。 

  路漫漫其修遠兮。 

  這是一場人類用智慧與地球的較量,一場看似無望的較量。 

  中國人卻以生命累積著希望。
 
  爲人類而探索地震的奧秘 

  “這件事一定要做,中國人就是有這樣的堅持精神。不可知,只能說我們對地震的規律還缺乏了解。不知不等於沒有規律。只要有規律,就是可以逐步掌握的。” 

  從京開高速開往北京大興區地震局的路上,瞭望記者的吉普車錯過了應該拐出的金華寺出口,只得一路向前,由於近距離不再能找到出口,在6月4日上午9點20分之後的40分鐘,記者的車一直在道路上盤桓。 

  這是瞭望記者近來到基層地震部門采訪時經常遇到的情况,這些機構的所在位置與其工作的性質類似——神秘而鮮爲人知。而地震工作者的任務更是要探索地下未知的秘密,解决世界級的難題。在這探索前進的路途中,“找到”的信念是解决問題的精神動力與向導。當天上午10點,幾經周折,記者最終到達了大興區地震局。 

  “群測群防”今昔 

  “30多年來,群測群防這項工作從未停止過,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從沒有放松過。”1978年就參加地震群測工作的大興區地震局副局長韓殿鵬說。 

  現在大興區有群測群防點6個,主要采用壓磁應力監測儀進行工作。此外,還在野生動物園、養猪場,養鶏場等地方設立宏觀觀測點5個。 

  地震的孕育過程極其複雜,其規律尚未被人們掌握,但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前會表現出一系列前兆異常現象,如地殼形變、地下水位變化、地磁、地電異常、地下流體化學變化等。這些可通過各式儀器記錄觀測到的叫微觀異常。此外,在臨近發震前,往往會出現井水大幅度升降、發渾、變色、變味等異常變化和某些動物行爲異常,這類異常是人的感官可以覺察到的,叫做宏觀異常。 

  “群測點的工作人員都是兼職的,完全憑著責任心來做這項工作。”韓殿鵬說,大興區地震局現在每月只能給每個群測群防點50~150元不等的補助費,“這些錢只是象征性的。” 

  1978年韓殿鵬參加工作時,大興區共有30多個群測點,當地的中學一般都有地震測報小組,使用“三土儀器”,即很簡陋的地電儀、應力儀與地磁儀,來監測地震前兆。 

  唐山大地震發生後,地震專業人員普遍認爲華北地區地下蓄積能量被釋放,震情緩解。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化的觀測儀器無論在信息量的獲取、傳輸、共享及觀測精度上都取得了重大進步,原有的“三土儀器”不再適應科學前進的脚步,面臨著被新的觀測手段和儀器設備所取代的局面。這樣,大興區的群測點從1992年的11個,减少到2008年的6個。 

  群測群防、土洋結合的方針,是由周恩來總理提出的。1966年邢台地震後,周恩來三次親臨現場,幷多次提出:要搞地震預報,樹立預防爲主的思想;要緊密依靠廣大人民群衆,專群結合,土洋結合,做好預測預報工作。 

  群衆業餘的地震監測活動從那以後開始活躍起來。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地震局前身——北京市地震辦在14個區縣設有地震辦,共有126個地震群測點,觀測項目有數十種,與國家專業地震監測台網形成了互補。 

  陪同瞭望記者一同前往群測群防點的北京市地震局科技監測處的李文生說,應用於地震監測與預測的儀器,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地震監測儀器的科技含量取得了質的飛躍,數字化與網絡化使儀器記錄數據達到了極高的采樣率及觀測精度。另外,在專業監測站點手段配置豐富、空間布局合理的基礎上,群測點的布局又經歷了合理化的調整。這種趨勢下,全北京市的群測點從90年代初的126個,减少爲現在的81個。 

  “北京市地震局對群測點一直是持支持、鼓勵的態度。”李文生說。 

  在編制與人員管理上,群測點歸各區縣管理,與北京市地震局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但是北京市地震局在技術與設備投入上一直對各區縣地震局屬下的群測點予以扶持。 

  薪盡火傳的監測 

  接近正午,瞭望記者來到采育中學原校址,這家中學已整體搬遷,原有的校園已成爲一座廢弃的野園。 

  但30多年前建立的群測點還在,皮膚黝黑的王劍老師已是第四任監測員了。 

  大興區的采育鎮在唐山大地震中是重災區,由於學校正處於禮賢——燕郊斷裂帶上,校舍幾乎全部倒塌,這造成了多名學生的死亡。許多中學的群測群防點後來都湮沒了,由於有這樣一段特殊的歷史,采育中學一直保留著這處監測點。 

  在校舍的最深處,31歲的王劍打開一扇門,空曠的室內放著數字壓磁應力儀。“地應力監測記錄”放在單人書桌上,王劍已在上午8點鐘填寫了記錄。 

  王劍已在這裡堅守了8年,無論驕陽酷暑還是冰雪寒冬,這位歷史老師總是憑著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執著的工作熱情,每天兩次做好當天的監測記錄,幷及時將數據報告大興區地震局,後者再把這些數據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傳輸到北京市地震局的監測數據庫。 

  爲了保證觀測的連續可靠,王劍每天都要騎行10分鐘回到原校址進行觀測。 

  6月4日下午,瞭望記者來到了北京市最大規模的野生動物地震宏觀觀測站——北京野生動物園,這個觀測站是於2007年4月設立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專題: 四川汶川縣8級地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