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專家憶首顆氫彈研發 法總統為落後於中國拍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9 11:10:06  




  今年70歲的王菁珩是221基地的前廠長。他見證了當年奔赴高原為我國兩彈研製貢獻青春的一批年輕人的付出和奮鬥。1960年,他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後不久,就接到通知到“前方”去。前方在哪兒?西寧。叫什麼單位?青海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

  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從北京的科研院所,東北的軍工企業奔赴221基地。在當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即將從事的事業事關國家機密。但是,在他們以後的人生中,始終都在遵守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不該問的不要問,知道的也不要說”。

  所有有關氫彈的事,他們都對家人守口如瓶,有人回到家,孩子問在哪工作,說在礦區工作,孩子看爸爸曬得很黑,就問爸爸是不是挖煤炭的?而在221廠內部,保密也是無處不在。“從這個車間到那個車間都是不能隨便通行的,每個人只能持有規定車間的通行證,在當時這樣的‘鐵路員警各管一段’非常普遍,而全廠通行的通行證只有幾位科學家和領導才有。”

  用途:曾為一級科學家準備地下掩體

  李鷹翔說,前不久剛剛解密的221廠地下指揮中心實際是一個地下掩體,“考慮到戰備需要,遇到緊急情況時,一定要盡全力保護這些國寶級的科學家,地下掩體就是為疏散科學家而修建的。” 

  從建成開始,它只使用過兩次,分別是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爆炸前的演習。“當時一旦遇到情況,王淦昌、郭永懷、彭桓武等科學家就可以疏散到掩體中,裏面有通風、發電裝置,還有通訊保障裝置。” 

  李鷹翔說,對氫彈和原子彈的問題,所有參與者都知道它的絕密性,直到第一顆氫彈爆炸20年後的1987年,才出版了一本名叫《當代中國的核工業》的書,這才算是第一次“解密”,向社會公開披露了氫彈和原子彈的一些情況和細節。“這本書在國內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國外大使館和情報部門很多人都有這本書。”(來源:北京晨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