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專家憶首顆氫彈研發 法總統為落後於中國拍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9 11:10:06  



  創新:從“全民辦鈾礦”到“技術民主”

  如果說原子彈的成功還部分借鑒了前蘇聯的經驗,有前蘇聯專家幫助的成分,那麼氫彈的成功則是在外界對我國絕對保密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創造出來的奇跡。 

  對此,李鷹翔有他的一套解釋,他說首先有中央決策者的指示,毛主席特別要求“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另外有一點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認,中國人真是聰明。”雖然當時我國的綜合國力尚不強,但中國科學家的頭腦卻毫不遜色,當時的王淦昌、於敏等一批國家各領域的頂尖科學家都被彙聚到核武器研製中來。有一項統計資料顯示:當時鄧稼先,34歲;朱光亞,34歲;周光召,32歲;歐陽予,31歲……這些後來成為中國核工業棟樑的功臣,當初投身核工業時都不過30歲出頭。“這些科學家當中,很多人後來都成了科技界的領導人才。” 

  1958年,正在全國搞“大躍進”的時候,提出了“全民辦鈾礦”、“大家辦原子能科學”的口號。後來反觀這兩個口號雖然有大躍進不切實際的成分,但是好處還是很多的。通過“全民辦鈾礦”積累了一定技術力量和專家隊伍。

  而氫彈研製前的“技術民主”更是把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了可能。李鷹翔說,“技術民主”是中國科技界的一個非常好的傳統,類似於“頭腦風暴”,大家坐在一起,有老科學家,有剛畢業的年輕大學生,有中層技術骨幹,大家平等地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裏沒有學術權威,只有科技工作者。不管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負責制造工作的技術工人,都可以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想法,彙聚科學思想的火花。 

  “現在一些院士有時候一講到這個事情,還是很興奮。他們當中有老一輩的如王淦昌等,也有年輕一些的,如朱光亞、鄧稼先等,這些專家都已經有很深的科學造詣,但是誰也沒有見過氫彈,誰也沒有研究過氫彈,氫彈對於他們來說是個未知世界,這個未知世界怎麼去探索?他們心裏也是沒底的。所以,‘技術民主’、走群眾路線這個辦法是最能激發潛能和積極性的。” 

  李鷹翔激動地說,40年後重新回憶氫彈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兩彈精神今天仍然是取得成功的法寶。 

  氫彈爆炸紀實

  領航員一度忘記投下氫彈

  由於執行的任務萬分重要,心情比較緊張,領航員在心中還一直默念毛主席語錄,影響了注意力,所以飛臨指定區域時忘了按下自動投擲器按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