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前不久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生活在中國長江、已存活約1.5億年的白鱘滅絕。近20年前,IUCN鱘魚專家組中國唯一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曾發現過一尾受傷白鱘,這也是人類最後一次看到這種曾與恐龍“同框”的野生動物活體。在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危起偉表示,白鱘的滅絕警示人們,必須花更大力氣保護好長江鱘、中華鱘等魚類。
根據IUCN官網給出的定義,當一類物種的最後一個個體死亡時,這個物種就被認為滅絕了。具體來講,在適當的時間內,對一個物種歷史上已知或預測的栖息地進行詳盡調查而未能記錄到任何一個個體時,就認為該物種已經滅絕。而在2019年12月,危起偉就曾在國際學術期刊發文表示,2005年至2010年間,白鱘已經滅絕,不僅如此,可能在1993年,該物種就已功能性滅絕。
“由於白鱘研究資料有限,沒有關於壽命的記錄。根據我們的估算,白鱘的壽命大概是三四十年”,危起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2019年發布的論文中,他和同事認為,白鱘最後一次繁殖可能在1990年左右,產下的白鱘很可能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
2003年1月,危起偉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發現過一尾受傷的白鱘,這也是人們最後一次看到白鱘的身影。據危起偉此前介紹,最後一次發現的白鱘當時壽命還有20年左右,到現在大概率也死亡了。“至今我們仍未再找到其他存活的白鱘活體,因此我們判定這個物種滅絕了。”
白鱘是長江特有物種,也是距今1.5億年前的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成年白鱘個體體長7米,最重可達500公斤。危起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白鱘體型較大,以吃魚為生,是長江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頂級食肉者。從進化的角度講,白鱘屬於鱘形目匙吻鱘科,它的祖先要比其他魚類都要早。因此,對白鱘的研究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但令人惋惜的是,曾在地球環境劇烈變化中生存下來的白鱘如今只存在於博物館的標本展覽中,科研人員們再也沒有發現一尾存活下來的白鱘。過去幾十年中,人們并非沒有嘗試過人工養殖白鱘,危起偉在2002年曾救助過一尾白鱘,但它在存活29天後依然死去。危起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沒有能實現對白鱘的人工養殖非常可惜,當時條件有限,沒有人能養得活白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