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長江白鱘滅絕 再見只能在博物館
http://www.CRNTT.com   2022-07-28 20:51:50


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展出的長2.5米的白鱘標本。受訪者供圖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正式宣布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滅絕。隨後,話題“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登上熱搜,至25日零點閱讀量達6.6億。話題下方,一條高贊評論讓人淚目:“大白,以後在哪兒能見到你?”“書上、郵票上、展板上都可以,不要太想我。”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收藏有一條長約2.5米的白鱘標本,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兩件魚紋金帶疑似刻畫了白鱘形象。如今,白鱘滅絕,人們只能從博物館裡一睹它曾經的芳華。

川大自然博物館收藏白鱘標本

  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展出了一條長2.5米的白鱘標本,十分珍貴。據該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回憶,1978年他到館工作時,這件白鱘的標本就已存放於該博物館標本館,據說來自宜賓。

  得知白鱘被宣布正式滅絕後,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館長冉江洪嘆息道:“人們最後一次發現白鱘是在2003年,19年來苦尋無果,其實在研究者看來,白鱘或許早就滅絕了,但這次正式官宣,還是令人難過。”

  盡管川大自然博物館收藏的這尾白鱘只有2.5米,但并不妨礙其成為師生們喜愛的標本。

  談及白鱘的滅絕,冉江洪坦言,這不是第一個滅絕的動物,“過去幾十年,盡管大家一直在呼籲保護動植物,但仍有很多物種在不經意間‘突然’消失。”不論是白鱘、中華鱘還是白暨豚,魚類在水中容易受傷,也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它們的滅絕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