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緬邊境線十萬克欽難民:中國成期望生存之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7 17:48:34  


 
  “到中國去”

  中國已成了緬甸難民和越境者夢想中的生存之地。那裡更穩定,更安全,更繁華,也有更多的工作機會,能掙更多的錢。

  難民營之外,仍有許多克欽人掙扎求生。

  來自緬甸的勒東,就在距離那邦鎮20公里遠的孔木丹村找到了避難所。2011年9月,房屋被緬甸政府軍一把火燒掉後,這個28歲的青年與家人逃難至中國那邦鎮。2個月後,他在孔木丹村找到了一份砍甘蔗的工作。

  戰火突然來襲,他們的家再次被毀,媽媽和妹妹被送入了姐羊卡難民營,勒東也無法再回到緬甸,成了無家可歸的人。

  村民岳忠明接納了勒東。剛蓋好的新房,岳忠明讓勒東住進了二樓最寬敞的房間,並讓他跟著弟弟一起種甘蔗。

  “大家都是一個民族,也有一個信仰。”岳忠明說。

  岳忠明是景頗族。景頗族與緬甸的克欽族雖不同名稱,卻是同一個民族。

  20世紀20年代,占領印度、緬甸的英國,又再征服了景頗族的大部分部落,並將這部分景頗人改稱“克欽人”。隨後,1960年,“中緬勘界談判”中,中緬兩國達成共識,將包括克欽地區在內的中緬北段未定界地帶,正式劃給了緬甸。

  因此,景頗族與克欽族雖跨國界而居,但相同的信仰、語言及風俗,還是讓彼此交往頻繁,通婚、互市,親如一家。

  岳忠明回憶,1月10日中午,他與十多名村民就自發來到那邦鎮口岸。至少上千名景頗族人也齊聚於此,人們唱著民族歌曲,高呼和平,要求緬甸政府軍與克欽軍雙方停火。

  “我不希望同胞受苦,也不希望有戰爭。”岳忠明說。岳忠明所在的孔木丹村,也同樣收留了十餘名克欽人。

  投奔中國境內的景頗族人,是這群克欽人的逃難方式之一。趙君文是雲南盈江難民點負責人,據他估算,自2011年6月以來,進入中國投親靠友的克欽人,超過2000名,分布在瑞麗市、隴川縣、盈江縣等地。

  進入中國打工,是克欽人躲避戰亂的另一種方式。2011年9月,21歲的勒邦洛加來到瑞麗,成了一家服裝廠的工人。與勒邦洛加同在一個工廠的漢族女工每月的報酬是700元,而她只能拿500元。

  勒邦洛加說,自己會被聘用,是因為“緬甸人更便宜”,還因為自己不會說中文,“所以不會和老板爭辯”。

  據一份來自緬甸婦聯的報告稱,瑞麗市和姐告區五年前的緬甸打工者人數少於1萬人;如今,這個數量估計超過10萬。據趙君文估算,在盈江縣城,來自緬甸的打工者也有上萬人。

  趙君文發現,這些緬甸人離開家鄉,進入中國打工,有三個原因:第一,戰爭;第二,自然災害;第三,貧窮。

  中國已成了緬甸難民和越境者夢想中的淘金之地。那裡更穩定,更安全,更繁華,也有更多的工作機會,能掙更多的錢。

  2010年,緬甸婦聯與32名在中國打工的女性進行了面談,其中大約一半是高中畢業,一些甚至是大學畢業,而她們甚至無法在緬甸找到工作。

  其中一位來自仰光的24歲女性,曾在緬甸一家服裝廠工作,一個月只掙3萬緬元,約30美元(約180元人民幣)。而在瑞麗,她每月能輕鬆掙到2000元。

  “誰都不願離開家鄉,其實更根本的原因,是生存的困難。”趙君文說。

  21歲的緬甸青年木魯是坐著卡車離開家鄉的,她一直記得車子開進山地時,看見了許多因躲避戰亂而藏進深山的家庭。

  車子緩慢行駛,一些小孩從草叢裡探出頭來,伸手向她要吃的。

  如今,木魯已在雲南做了兩年的家政工作,每月工資3000元。即使賺的錢多,她也並不開心。在克欽戰火重燃的這個冬天,她總是想起草叢裡那些孩子伸出的柴火一般的手,隨後觸碰到一個悲哀卻必然的事實:除非和平降臨,不然她就與這些孩子一樣,再也回不去自己的家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