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朝鮮戰爭期間 中朝高層關係內幕(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16 10:01:14  


 
  4、關於鐵路運輸管理體制問題

  鐵路運輸重要性特別突出

  隨著志願軍連續三次戰役的勝利和戰線的向南推移,中朝軍隊的後方補給線越拉越長。這時,保障軍隊後勤供應問題的重要性就突出地顯露出來。

  與此同時,由於戰爭,到1950年底朝鮮的“工業生產已完全停頓”。為了恢復和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中朝聯軍打過三八線以後,朝鮮政府便作出了“ 關於1951年第一季度恢復及發展國民經濟計劃”等一系列決定。特別是1951年2月22日“關於改進戰爭時期鐵路工作”的決定,提出了鐵路“為恢復工農業生產而保證國民經濟運輸的任務”。於是,中朝雙方在如何保證鐵路運輸及鐵路管理體制方面的矛盾隨之爆發。

  志願軍出國作戰,由於朝鮮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資源不足,致使部隊供應不能取之於當地,因此,物資和裝備基本上要靠國內運來。但朝鮮山地多,運途遠,且路況惡劣,而志願軍汽車數量本來就不足,加上敵機日夜轟炸,損失極大,公路運輸力量更顯緊張。於是,鐵路運輸的重要性就顯得特別突出。

  早在1950年10月底11月初,彭德懷即向東北局提出應加強鐵路運輸和建立統一指揮機構的要求,還請求中央派鐵道兵到朝鮮加強修路力量。11月6日鐵道兵團和鐵路員工志願援朝大隊相繼入朝,與朝鮮人民軍鐵道搶修部隊、朝鮮鐵路員工並肩作戰。

  為了改善鐵路運輸的管理,協調中朝雙方的運輸任務,確保前線的供給和傷員及時轉運,彭德懷在11月16日與高崗會見時又提出了建立中朝鐵路聯合指揮機構的設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方先後派人來朝,經使館安排多次同朝方有關人員商談,但均未有結果。直到12月3日金日成親自到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洽談後,才取得了原則上的一致意見。到12月底,中國方面成立了以劉居英為司令員、餘光生為政委、葉林為副司令員的東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後改為東北軍區軍事運輸司令部),負責組織支前運輸,並指揮搶修鐵路;同時,在球場臨時設立了朝鮮鐵道軍事管理局,由中朝雙方共管,並充實了力量。

  1951年1月22日至30日,東北軍區在沈陽召開後勤會議,專門研究志願軍後勤工作問題。周恩來率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軍委運輸司令呂正操等領導人,專程來沈陽參加會議。周恩來在會上明確提出了建立一條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任務。

  經過這些努力,使中斷的鐵路運輸,在球場、定州以北(共延長384公里)恢復了通車,1951年1月即接運2944列車,較上月增加44%,到4月,在軍管局管轄範圍內的1391公里線路中,通車線路已發展到1321公里(東達釋王寺,南到南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