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祖瓦耶夫向莫斯科報告說:“金日成認為拖延談判是不利的,因為美國的空軍正在繼續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造成慘重的損失。他看不到繼續就戰俘問題進行爭論有什麼合理性,因為這些爭論正在導致更大的損失。”金日成還認為,中國志願軍的大多數戰俘都是以前蔣介石軍隊的人,在政治上不可靠,所以“為了他們去鬥爭沒有特別的意義”。“金日成指示南日弄清楚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並建議以李克農的名義在戰俘問題上作出讓步”。
拉祖瓦耶夫還反映,中國領導人“擔心大量的蘇聯軍備的供給會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而減少或中斷”,並認為匆忙地解決問題,“只能相反地導致削弱中朝方面的力量。李克農認為,如果不發動國際社會的輿論力量,如果不做長期鬥爭的準備,那麼美國人是不會作出讓步的。毛澤東同志也是這樣判斷的,他給李克農下達了這樣的指示:只有堅持鍥而不舍、堅定不移的立場,你們才能贏得主動權並迫使敵人作出讓步。為了在談判中實現這一目標,你們應該準備與敵人再作幾個月的較量 ”。
5月2日,朝鮮停戰談判五項議程中的四項已經全部達成協議,但在第四項議程,即關於戰俘安排問題上,美國方面提出了自願遣返的原則,而中國方面堅持應全部遣返,雙方的談判由此陷入僵局。朝鮮領導人原指望不晚於5月份與美國人簽訂停戰協定,並依此來計劃安排1952年下半年的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沒想到談判因戰俘問題產生爭議而拖延下來,“這使朝鮮領導人感到莫大的失望。金日成建議中國同志在戰俘問題上作出讓步,並爭取簽訂停戰協定”。
立場的不同緣於政治上的不同考慮
或許是考慮了朝方的意見,7月3日,中朝代表團提出了新建議,除非朝鮮籍戰俘仍需全部遣返外,同意朝鮮籍戰俘無須全部遣返,“即其居住地在敵對方的朝鮮籍戰俘應返回敵對方領土;在應召入伍前居住於俘獲方領土上的朝鮮籍戰俘,應全部留在原處並應被釋放遣送回家”。
但是美國方面不顧中朝方面的一再退讓(包括已不再堅持遣返全部被俘人員),於7月13日提出了總共遣返83000人(包括人民軍被俘人員的80%和志願軍被俘人員的32%)的概數,並聲稱這是最後的、堅定的、不可改變的方案。中朝方面被迫作出最後選擇。
對此,中國領導人的態度十分堅決。毛澤東在7月15日給金日成的電報中說,在敵人狂轟濫炸的軍事壓力面前,接受其挑撥性和引誘性而並非真正讓步的方案,對中朝方面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是極為不利的。戰爭繼續下去,固然會給朝鮮人民和志願軍帶來進一步的損失,但中朝人民也在戰爭中愈戰愈強,鼓舞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去反對侵略戰爭,並推動了全世界保衛和平運動的發展。毛澤東保證,中國人民願盡一切可能幫助朝鮮人民解決困難。總之,“在現時形勢下,接受敵人這一方案必然要長他人志氣來滅自己威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