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袁隆平的理論遺產
http://www.CRNTT.com   2021-05-25 10:08:48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前擺滿悼念袁隆平院士的鮮花(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5月25日電/據澎湃新聞報道,5月2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辦公樓外,哀樂陣陣,冒雨前來獻花悼念的群眾絡繹不絕。該中心二級研究員彭既明坐在三樓辦公室內,雙手掩面,悲痛難當。作為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彭既明跟隨袁隆平21年。

  彭既明是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育種崗位專家組成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創立了“多穗型超級雜交稻”育種模式及其理論,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TCP/SRL/3102(D)項目專家組組長。“袁院士的離世對國家而至世界科學界而言,是重大損失,對我而言,也失去了最好的導師。他是雜交水稻領域的總設計師,沒有他,就沒有我今天的成績。”彭既明對澎湃新聞說。

  21年來,彭既明抵擋住跨國公司的高薪誘惑,專心跟在袁隆平身邊,“師傅身上有一種強大的氣場,從科研高度到人格魅力都讓周圍的人願意跟著他。”

  “從被否定的東西中,發現真知”

  1964年,在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師的袁隆平,受一株具有顯著雜種優勢的天然雜交水稻的啟發,開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55年前的1966年,他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三系法”配套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育種設想,開啟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3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袁隆平的“三系”雜交水稻得到大面積推廣。

  其實,在這篇開創性論文發表之前,袁隆平走過了曲折的理論探索之路。他先是按照蘇聯的“米丘林、李森科”的理論搞了三年,之後轉而重拾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在水稻研究過程中,他以自己獲得的數據,推翻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驗證了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推論水稻有雜交優勢。“當時,雜交水稻理論上不成立,實際上沒有人做成過,前無古人,但袁院士衝破了這些理論,讓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成為現實。他能從被否定的東西中,發現真知。”彭既明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