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東航“返航門” 民航體制痼疾一覽無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14 04:55:27  


 
二、維權不得己而爲之 返航事件涉嫌綁架乘客

1、限期“補稅”是導火索 “返航門”禍起“支綫小時費”
  根據此前的新聞報道,東航雲南分公司發生的航班集體返航事件,癥結在于機組人員(主要是飛行員)和航空公司(東航)存在利益衝突,機組人員“迫不得已”用極端的集體返航方式進行抗爭。(北京《中國青年報》)

  對于飛行員的滿腹怨言,有一個清晰的版本,這就是個人待遇遭遇不公,二是工資收入脫節,工作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在這種大背景下,發生集體返航事件絕非偶然現象,更不是什麽一時的巧合,而是飛行員集體維權的一次總動員。(北京光明網)

  4月4日晚,東方航空公司雲南分公司飛行員陳道(化名)透露說,“今年3月份之前,我們的小時費是按照8%的標準上繳稅收的,但之後,公司要按照20%-30%的標準收稅。而且,公司要求飛行員按照新的交稅標準,將去年全年‘欠交’的稅收補上,幷規定最後期限是4月7日。這樣,一名機長補繳去年的稅收就達六七萬元。”相對而言,東航上海總部,通過合理避稅,使得個人上繳的各項稅費只占收入的5%,與上海總部的一比較,雲南分公司的飛行員就感到很不平衡。這就是這次集體返航事件的導火綫。而這次集體返航事件背後的“炸藥包”則是,自雲南航空公司幷入東方航空公司以來,産生很多“不當管理”,飛行員們“無數次”反映問題,但均得不到解决。(廣東《南方都市報》)

  “一個在外人眼裏十分風光的職業,却有著不爲人知的遭遇。”民航飛行員劉振軍(化名)說。飛行員超時飛行是整個行業的一個普遍現象,雖然航空公司往往以“小時費”彌補飛行員對超時飛行的抱怨,但支綫與幹綫相差却很大。據瞭解,本次出現“罷飛”的航班大多就是飛大理、麗江的支綫航班。(上海新民網)

2、飛行員“非理性維權” 旅客不是利益糾紛“人質”
  東航“集體返航”事件,是在國內航空業內飛行員近來跳槽、集體“請假”等事件頻發的大背景下發生的。2008年3月,國航一機長因辭職被法院判賠償公司210萬元。2007年5月,曾經作爲東航雲南分公司飛行員的鄭志宏在遞交辭職報告後,東航向其提出巨額索賠要求。隨著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飛行員和航空公司之間的勞資矛盾已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人們普遍認爲,3月31日發生的東航飛行員“集體返航”事件,只不過是上述勞資矛盾的一次“井噴”。(河南大河網)

  首先要說,飛行員以乘客爲“人質”,作爲與管理層和航空公司談判的籌碼,是不能原諒的失職行爲。但應該看到,極端行爲背後,是目前的管理沒有跟上航空市場與飛行員市場的變化,以僵化的行政手段進行管制的結果是,被雇傭的一方只能通過隱性罷工等極端方法,吸引社會的眼球,以達到解决問題的目的。比如,航空公司與飛行員要簽訂99年的終身合同,飛行員在合同期內提出辭職的,需賠償原單位70—210萬元不等的賠償金。個別飛行員因不堪過重的勞動强度,辭職又賠償不起,只能用“罷飛”的方式來抗議。(北京《新京報》)

  東航“集體返航”事件之所以引發“全國共討之”,是因爲飛行員“置數以千計的旅客利益爲兒戲”。儘管有著飛行員與航空公司之間勞資矛盾,但這充其量只是航空公司內部矛盾,决不能成爲衆多飛行員返航的過硬理由。18個航班一起返航,就是漠視公衆利益行爲。飛行員把他們與公司的勞資矛盾淩駕于數以千計旅客頭上,這恐怕是公衆不能理解接受的根本原因。(北京《中國青年報》)

3、返航事件似已封口 最後結果恐將不了了之
  最新消息顯示,民航局調查組在進行了爲期四天的調查之後,已經返回北京。但迄今爲止,幷沒有權威的調查結論向社會公布。(上海文新傳媒網)

  令人費解的是,在輿論對“集體返航”事件的聲討日趨激烈的時候,媒體通過權威渠道獲得的信息却越來越少,甚至到了“少得可憐”的地步。新華社記者感嘆說,在東航總部介入處理前,飛行員都是拉著記者反映情况,而在東航總部介入之後,東航有關人員一律封口了。于是“集體返航”事件進入了一個反常的靜默期。東航方面除了承認存在“人爲因素”之外再無二話,媒體只能通過二手乃至三手的渠道“深挖”事件的原因,太多的猜測、太多的道聽途說、太多的激憤之辭就像泡沫一樣泛起,漸漸遮蔽了事件的原貌。人們不禁擔心,會不會就在聲浪滔滔之後,“集體返航”事件由于公衆注意力的轉移而最終淡出輿論視綫,最終不了了之呢?這樣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香港鳳凰網)

  從堅持“天氣原因”到承認“人爲因素”,東航的表態的確有了一個大的改變,但東航乃至整個民航業對待公衆詰問的反應,却是一如既往的漠然。危機公關的手段似乎不少,但坦誠的信息公開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却很難見到。隱隱約約中,人們更多覺察到的反而是刻意的消息封鎖。這樣一種關起門解决問題的姿態,不僅不能滿足整個社會對知情權的渴望,不僅不能平息乘客的激動情緒,更讓人們意識到民航業管理存在已久的弊端。(北京《北京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