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如何管理亞太海洋爭端

http://www.CRNTT.com   2014-12-09 10:54:09  


 
  第二,在亞太海洋問題上,美國的盟友尤其是那些和中國存在海洋糾紛的國家的行為,也至為關鍵。這些大都是小國家,恐懼於中國的崛起。小國恐懼於大國,求助於本區域之外的大國來求得安全。一些國家覺得現在時間在中國這一邊,如果將來中國真正崛起了,他們的國際空間就會被壓縮。因此,他們要在中國還沒有真正崛起、而美國仍然強大時,利用美國來平衡中國。從這些國家的國家利益來看,這種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一些國家的行為已經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追求國家利益,把利益最大化,這是任何國家都會做的事情。不過,一些國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相信有美國在背後支持他們。有美國和沒有美國,他們的對華政策是不一樣的。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美國的“盟友包袱”。聯盟戰略是美國維持世界霸權的有效方法;但同時也是美國的負擔。美國對同盟沒有其他的選擇,只有支持,而不管同盟做什麼。美國的同盟邏輯就是,“我盟友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但實際上則不然。我的盟友的敵人並不一定是我的敵人,而是我的朋友。美國的同盟邏輯迫使美國支持其盟友,即使這些盟友所做的事情,並不那麼符合美國的利益。

卸掉同盟的包袱

  在同盟方面,美國失去了調整的機會。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已經沒有明顯的敵人。那個時候,美國可以調整同盟戰略。美國的同盟都是針對敵人的,即第三方。轉型是可能的,例如這種同盟可以轉型成為一個特定的問題,例如恐怖主義或者其他區域問題。美國不僅沒有調整,反而強化同盟。因此,美國到處尋找敵人。中國很顯然成為方便的“候選人”。今天,如果不能站在同盟這一邊,美國的國際信譽就會消失,從而導致美國更快的衰落。不調整同盟戰略的話,也同樣面臨挑戰,那就是,同盟的敵人是“誰”?是中國?如果美國失去中國,美國同樣也做不了世界的霸權。如果中美兩國之間形成冷戰,美國充其量只是半個地球的霸主。如何通過同盟的轉型而卸掉同盟的包袱,是美國今後面臨的一大挑戰。

  對美國的同盟來說,同盟戰略也不見得符合長遠的國家利益。今天的地緣政治格局,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地緣政治利益在亞洲擴張的結果。從長遠看,美國的相對衰落必然會影響到地緣政治秩序的重建。對中國的鄰居來說,和中國的關係必須建立在“你不可選擇你的鄰居”這個簡單的原則之上。小國要追求和保護自己的國家利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需要顧及地緣政治的變遷。

  第三,中國對美國和其盟友的過於激烈的回應,也在客觀層面加劇了亞太海洋局勢的複雜性。目前,世界的輿論不利於中國,因為中國本身缺少話語權。從一個中立的立場來看,中國的確大都是反應性的,並沒有主動挑起事端。例如在和日本的釣魚島之爭上,中國始終在回應日本的行為。日本方面這樣做或許有其內部原因,但很顯然日本在這樣做的時候,不能不顧及中國國內的反應。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沒有任何理由為了日本國內的原因而吞下這個苦果。

  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也一樣。南中國海的島礁之爭中國並不占優勢。越南和菲律賓已經占領了島礁的大多數。如果這些國家足夠現實,應當坐下來和中國談判。南中國海問題具有歷史性,但這些國家現在要用國際法來和中國談判。儘管表面上顯得很理性,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很難想象中國會輕易放棄其歷史權利。當然,相關國家也並非真的相信國際法能夠解決問題。一直在主張中國要遵守國際海洋法的美國,本身也並沒有批准和加入國際海洋法。實際上,相關國家所相信的是美國的能力,相信美國會一起來對付中國。對美國的盟友過度使用美國,中國也是很明白的。中國有時也會主動出擊,顯示其能力,而這也促使局勢的複雜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