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 |
美國人的中國觀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08:34:35 |
從宴會到宴會的經濟眼 1979年,中國的大門已經打開了。這時候,美國的商人成群結隊涌了進來。不過,他們發現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他們喝不了太多的茅臺酒。這不是開玩笑。1979年2月19日,在《如何和中國人做生意》的報道中,社交問題被當成重大注意事項提了出來。“中國人會邀請美國客人參加最少一次宴會,這些宴會上他們會提出很多次關于‘友誼’的祝酒,每一次祝酒都伴隨著乾杯。禮儀要求祝酒的人和代表團團長必須真的乾杯。”這篇稿子是美國人投資中國的指南,從如何申請進入中國開始。“除開衆多的混亂,”文章對在中國投資的總體評價:“一些規則已經顯現出來:耐心、友好,最重要的是,做好準備:對于一個在其他地方需要6個月的談判,在中國,多預估兩個月。”那個時候,許多的交易在談,賓館、鐵礦、飛機、采油,包括可口可樂。樂觀的估計是,1985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將達到60億美元。可是有人很懷疑,“北京對進口消費産品沒有興趣,那些可樂最終的消費者會是外國游客。” 1984年里根訪華的時候,《時代》周刊饒有興趣地對中國經濟表示樂觀。4月30日的《資本主義在形成》,記載了一個當時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有一天,鄧小平帶著孫子去見毛澤東。毛澤東讓他叫“伯爺爺”,小孫子拒絕了。鄧說:“你爲什麽不給他個蘋果呢?”小孫子拿過毛遞給他的蘋果咬了一大口,甜甜地叫道:“多謝你,伯爺爺。” 鄧小平說道:“你看,這就是激勵能够做到的。” 那年,深圳建造了第一個高爾夫球場。湖南湘江國營農場裏的200戶人家,126戶買了電視,112戶買了錄音機。“在城市,在鄉村,來自西方的許多生活方式正在改變中國的面貌。在北京,女性會花20元美金作美容手術,使眼睛變大,或者做雙眼皮,或者墊高鼻子。男人們想都不想,就花5 美金戴上一個蛤蟆鏡。……幷不奇怪,這股新的財富潮流正在創造中國版本的豐裕社會。”結論:在毛過世之後8年,鄧已經把只要足够刺激,就能讓人民生産更多的革命性觀念植入中國。12月3日,《時代》周刊報道了中共十二届三中全會的價格雙軌制,以及其所産生的後坐力。記者略微提到了這個政策所導致的搶購潮,同時用大量筆墨描寫了經濟市場化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包括1949年以來第一個外國人被任命擔任國營工廠顧問,以及政企分開的新舉措。 1997年,《時代》周刊幾乎沒有關注中國的經濟。不過,2月20日有一個小稿子《生意如常》,說的是香港、北京和臺北的股市在鄧小平逝世的第二天全面上揚,也許,這是對鄧的“最大致敬”。 2003年,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1月6日,題爲《中國股市的新警察》的報道,講了一個重慶的退休工人、職業股民的故事。1999年,他在《人民日報》鼓勵人們投資股市的時候,投入了他一生的儲蓄4萬美金,現在蒸發了60%。從前,中國股民都在期待政府托市,現在政府却要股民自己承擔。尚福林仿徨在加强市場監管和放鬆民企入市的矛盾之中。到了12月22日,入世對美國的副作用顯示出來。《貿易的拔河》從地球兩邊的競爭者開始講起。一邊,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兩年間失去了3萬7千個紡織工作崗位,美國紡織公司的CEO正在發愁他就是下一個;另一邊,金華內衣公司的楊榮(音)却擔心他的訂單太多了趕不過來。美國人對中國有諸多指控,包括傾銷、勞工利益等等,但得益的不僅僅是中國公司。回應美國的指控,中國取消了一項出口退稅,結果引發了摩托羅拉的不滿。“當多數國家在貿易中幹幷不合法的勾當的時候,中國幷不特別喜歡貿易欺騙。……中國更加對國外投資和進口開放……很少有國家像它這樣冒如此之高的風險擁抱全球化。” 2008年,中國的事情太多,《時代》周刊出現了900多篇關于中國的報道。到了下半年,關于中國金融與美國金融危機之間的聯繫,尤其是中國將如何參與救世、如何幫助美國渡過難關的報道衆多。最典型的標題是10月13日的《中國的現金能够拯救世界的銀行嗎?》。有意思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時,8月10日,《時代》周刊又報道了兩場宴會,這一次沒有茅臺酒。一場發生在紫禁城裏的建福宮花園,由香港恒隆地産董事長陳啓宗操辦,嘉賓有吳儀、基辛格和老布什;另外一場由地産商潘石屹、張欣夫婦主辦,嘉賓有百度的李彥宏、原MTV中國總裁李亦菲,還有默多克和鄧文迪夫婦。這兩場宴會當然和1979年的土氣宴會大爲不同。“關鍵的幷不是這些宴會僅僅潮流舒服,國際化裝飾。他們這些人,在創造這些。”這篇報道的題目叫《北京的晚宴與革命》。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