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美國人的中國觀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08:34:35  


 
  與其追問美國媒體爲什麽老挑中國的毛病,我們不如問問自己:爲什麽美國媒體老要挑他們自己國內的毛病?

  本刊記者 徐琳玲采訪、整理

  來到國內,經常會被同仁和記者問一個相似的問題:美國怎麽看待中國的這個或那個問題?美國的學術圈怎麽看待這個或那個問題?……

  他們提這些問題之前,顯然有一個想當然的假設:在美國,有一種聲音能代表美國。然而,美國是一個自由和民主的社會,關于中國,什麽樣的觀點都有,根本沒法做這種綜述和總結。

  大多數美國人根本就不瞭解中國的情况。我指的不僅是普通的美國公衆,也包括精英階層。而剩下的對中國問題有看法的小部分人,對中國的經濟現狀和前景,什麽樣的觀點都有,有很悲觀的,有很樂觀的,也有奇奇怪怪的。

  在中國人眼裏,中國的崛起可能是很重要的話題。確實,這很重要,但是大多數美國人關心的是自己的事。特別是現在,他們自己國內的經濟碰到很大的問題,失業率有可能達到兩位數,銀行界麻煩重重,這些才是美國主流學術界所關心的議題。那些關心中國問題幷常常發表觀點的美國人,大多是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分析人士。即使是他們,看法也很多樣化。

  我注意到,中國媒體采訪某個美國學者常冠以“美國的觀點”之名。然而,美國是如此多元的社會,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聲稱他代表美國!

  現在,美國經濟界和學術界正在對金融危機進行反思,幷追究責任,大部分分析是檢討自己的問題。然而,不久前美國財政部長談到人民幣匯率的問題,認爲中國政府在背後操控著。從某種角度說,這種觀點暗含著一種分析意見——中國需要爲這場經濟危機負一定責任。

  這種觀點認爲:這一次次貸危機和2000年以後國際金融資金過剩有關,而過剩資金的一個主要來源就是中國。所以,關鍵就是如何解决不平衡的問題——美國的過度消費和中國的過度生産。對這樣的言論,國內反應很强烈。但從供求角度來講,中國大量輸出産品、大量輸出資金,而美國過度消費,勢必造成某種影響。

  美國現在急于解决他們自己的問題。所以短期來看美國政府當然希望中國繼續購買他們的國債,這樣客觀上可以降低他們解决金融危機、經濟問題的成本——美國政府有了繼續發債的機會,然後可以談刺激美國經濟的方案。如果沒人去購買他們的國債,美國的借貸成本就會高企。

  但經濟問題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會加重美國的經濟問題——中國之所以能購買美國國債,是因爲中國有外貿盈餘,而中國有外貿盈餘是因爲人民幣幣值不符合價值規律。

  即使沒有美國的經濟問題,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已經出現很多不平衡的問題需要去解决,但是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增加了中國解决這些問題的迫切度。如果美國經濟惡化,中國面對的問題會更多。從這個角度說,兩國在利益上沒有根本性衝突。

  大多數中國人通過中國媒體有選擇的呈現來瞭解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這和實際情况有很大的出入。我自己很少看《時代》和《新聞周刊》,但每天都讀《紐約時報》,我看到的是各種意見、聲音都有,很難總結出一個更爲具體的結論——美國的主流媒體是如何看待中國的。

  許多中國人總認爲,美國媒體總要給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狀况挑刺,總是看我們不順眼,認爲他們有偏見。這是一個關乎新聞制度和期望值的問題:在中國,媒體受到一些限制。所以長期以來給中國讀者一種印象——媒體就該是以正面報道爲主的。但是在美國,媒體天天報道的就是負面新聞。

  與其追問美國媒體爲什麽老挑中國的毛病,我們不如問問自己:爲什麽美國媒體老要挑他們自己國內的毛病?

  黃亞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國際管理系教授。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和政府學博士。曾執教于哈佛商學院,是《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定期撰稿人。著作《中國特色資本主義》入選《經濟學人》“2008年度最佳圖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