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中評智庫:香港對國家的戰略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22-08-20 00:09:26  


 
  二是“融入”第二個涵義。制定和完善便利政策,使得“在內地發展”的港澳居民,深度契入了“雙循環”中的“國內循環”。這是給已“在內地發展”的港澳居民提供便利政策,而非鼓勵其他港澳居民特別是年輕人來內地發展或定居內地。

  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便利政策,更多地著眼於往來但不定居內地的港澳居民。因為“在內地發展”的港澳居民中,定居內地的是少數(其中香港居民約37萬多),不定居而往來內地的是主體(其中香港居民1.6億多人次)。如便利政策規定,港澳居民往來內地所持“港澳同胞通行證”,可享有類似內地戶籍的身份證明功能,其適用範圍和便利政策涵蓋了30多個領域。

  已定居內地的港澳居民,便利政策則規定,無需繳納社保就可申領“港澳居民居住證”(簡稱“居住證”);該證列入了國家統一編號、待遇類似內地戶籍。而在過去,港澳居民即使定居內地,由於未放棄港澳永久居留權就不能取得內地戶籍,也就不能享受類似內地居民的國民待遇。香港“修例風波”前,約30萬已定居內地的香港居民領取了“居住證”。

  便利政策是將香港回歸以來,內地仍“按照”或“參照”外國人或外國,來對待港澳居民或港澳合作方,逐項調整為視港澳居民為“國人”、港澳合作方待遇參照內地。實際是讓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時,其“國家觀念”有“政策獲得感”。港澳主管部門宣布:便利政策“陸續有來”。這將有助改善即使經常往返內地的港人,香港回歸後其“國家觀念”不增反降狀況。

  三是“融入”兩個涵義涉及三個禁用詞。香港回歸以來,新聞報導對內地與港澳關係長期“禁用”三個詞:“融合”、“一體化”和“同城化”⑦。前兩個禁用詞現已解禁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公開講話或中央文件,都有了“內地同港澳融合發展”或“市場一體化”等提法;但“同城化”繼續禁用於深圳與香港,或珠海與澳門。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說:維護“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要“有機結合,任何時候不得偏廢”。深港兩城或珠澳兩城,不能“同城化”,“避免被解讀為模糊‘兩制’界限、不符合‘一國兩制’方針政策”。

  (3)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十四五”采納了香港特區政府的建議,賦予香港又一新定位。香港現有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四大國際平台。一是“香港國際影視展”,是全球最大影視交易融資市場。二是“香港巴塞爾藝展會”,是總部在瑞士的當代世界頂尖視覺藝術的“巴塞爾藝展會”,瑞士以外唯一的展銷市場;新冠疫情前,其場地占有率和成交額屢創記錄。三是“亞洲內容產業峰會”,是亞洲影視戲劇動漫音樂遊戲繪畫等“內容產業”的高峰論壇。四是“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簡稱“西九文化區”),是世界少有的大體量綜合文化藝術園區。

  國家對港澳的文化政策分別是“中西合璧”、“中西薈萃”;內地文化建設則必須姓“社”、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港澳在海外有兩個“文化圈”:“粵語文化圈”和“華語文化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