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潘錫堂:正確解讀“胡六點”對台的深層意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05 09:22:35  


潘錫堂:胡六點”調整兩岸協商“先經濟、後政治”“由易入難”的順位,改為“政經同步”的談判次序,可謂既適時又務實。
  中評社台北1月5日電(作者 潘錫堂)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除夕發表對台六點講話,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布30週年,總結以落實兩岸大三通與人員頻密往來之豐碩成果,並且植基自520台灣二度政黨輪替以來兩岸關係出現快速且良性發展的新情勢,與時俱進且前瞻性地提出內容涵蓋一中原則、經濟合作、中華文化、政黨交流、涉外事務、和平協議等主張,已成為中共今後對台政策的最高指導綱領。

  由於“胡六點”延續“鄧六條”與“江八點”之兩岸和平互動精神,並且立足05年先後提出的“舊胡四點”與“新胡四點”所宣示的“反獨”與“盼建兩岸和平穩定架構”的基礎進一步衍申,尤其針對馬英九就職演說有關台海和解外交休兵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做出具體回應,無怪乎島內各界大多頗表肯定,咸認體現大陸對台“新思維與務實作風”的善意。筆者詳讀“胡六點”全文,認為其在原則立場上維持不變,惟在訴求與做法上卻更體現彈性靈活與圓融的特色,可謂剛柔並濟,因此在解讀上不宜預設立場、以偏概全,以免失真誤判而錯失開創兩岸未來雙贏新局的契機。職是之故,“胡六點”的深層意涵可包含如下三點:

  首先是堅守“一個中國”原則,惟在對台之運用上體現更多務實兼容並蓄的善意,等同鋪陳了“一中各表”的實質內涵:胡錦濤在第一點講話中開宗明義提出“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作為加速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首要基礎,而且在五千多字的演講稿中反覆多次強調“一個中國”,顯見其對內部訴求堅持“一中”不容悖離與質疑之決心。然而由於胡錦濤相當重視與珍惜近半年多以來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新契機,故而一方面拋出“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之罕見提法,另方面首度提及“兩岸可就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之倡議,已觸及兩岸定位論之對話與協商,因此若不植基於兩岸“創造性模糊”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兩岸相關之對話與協商實在很難展開,中共領導人應心知肚明。正因如此,“胡六點”為兩岸開展政治對話協商齊一定調而多次強調的“一個中國”,其實在對台運用的實質意涵上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謀而合,台灣部分人士不宜誤解其善意而錯估情勢。

  其次是,有意在逐漸落實兩岸大三通與經貿金融交流合作之際,把握契機、提前為兩岸協商包括政治性議題在內的全方位談判時代的來臨預做準備:第一、二次及未來的第三次“陳江會”基本上應該大致落實兩岸大三通與經貿金融方面的成果,惟由於台灣主政當局已把5月間入世衛大會(WHA)成為觀察員,視為馬英九倡議“外交休兵”檢測大陸對台善意之首要試金石,復以台灣爾後將陸續推出申請加入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提案,兩岸開展包括台灣的國際參與等議題的政治性談判,不僅無可迴避甚至有提前面對的趨勢,因此胡錦濤為了履行05年第一次“胡連會”“五項願景”中對台灣參與世衛之承諾,特別在此次針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提到兩岸可以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透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準此以觀,“胡六點”調整兩岸協商“先經濟、後政治”“由易入難”的順位,改為“政經同步”的談判次序,可謂既適時又務實。尤其胡錦濤為了回應馬英九的台海和解休兵及兩岸和平發展,倡議兩岸政治性談判除可展開政治關係的協商,亦可針對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儘速預作準備,堪稱勾勒出相當有善意且可行的兩岸可長可久的和平發展路線圖。

  復次,“胡六點”對台灣主政當局及在野勢力分別釋出善意,不僅願簽訂馬英九所提之“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進而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銜接的可行途徑,將可望降低甚至消弭台灣經貿逐漸被邊緣化的困境;此外,胡錦濤也肯定台灣文化的豐富內涵及認定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並首度呼籲民進黨改變台獨立場,則與它開展政黨交流正面可期,可謂善意盡出。

  總之,“胡六點”在堅守原則之餘,以務實理性彈性圓融之訴求,開展今後的對台政策,其具體做法不僅體現新思維,更是善意十足,各界解讀必須鞭闢入裏,不宜失真。(作者為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