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8日電/據央視新聞報道,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了解到,自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來,目前已有29種科技期刊學科排名進入國際前10%、12種進入前5%、8種期刊進入學科排名前5,還有24種高起點新刊成功創刊,覆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能源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前沿熱點領域。我國現有科技期刊5000多種,總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科技期刊發展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是公認的事實。那麼,當這些科技期刊取得一定進步,進入世界前列後,對我國科技創新和發展的影響和益處是什麼?多位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掌握學術創新的發言權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進入全球百強,連續十年蟬聯生命科學領域亞洲第一的《細胞研究》曾在2020年通過“綠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發表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張岩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劉劍鋒課題團隊聯合開展的研究,這項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人源全長異源二聚體GABAB受體的精細三維空間結構”,為今後靶向GABAB受體的藥物研發奠定了基礎。
2-3周後,3篇類似研究成果即在英國的《自然》發表。也就是說,如果《細胞研究》沒有搶先發布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那麼這個領域的首發權就會被別國搶占,我國學者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的重要程度及學術話語權也將受到影響。
在《國家科學評論》執行主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看來,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的“不單純是要建個平台,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學術創新的發言權。”以英國的《自然》和美國的《科學》為例,它們最新的研究成果都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向全世界公布。“這就體現了發言權問題。”蒲慕明說,“我國是大國、強國,我們也需要有這樣的平台。但首先得有這樣的期刊,我們才能有發言權,這是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意義之一。”
當前,我國一批優秀期刊躋身世界一流陣營——《園藝研究》登頂學科榜首,《國家科學評論》《光:科學與應用》《鎂合金學報》《畜牧與生物技術》位居學科前三,《細胞研究》影響因子超過20。這意味著,中國人的研究正在通過這些期刊為國際所知曉,中國科學家在相關領域也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