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國新辦新冠病毒溯源有關情況發布會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07-23 00:30:16


 
  當然因為地處武漢,也因為我們抗擊疫情的工作,武漢病毒研究所也受到了全球關注,也被捲入到各種謠言中。這些謠言給我們病毒所的科研人員帶來了極大壓力,也干擾了我們正常的一些科研工作,還對國際學術界的正常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帶來負面影響。

  面對目前仍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唯有全球合作,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才能夠有效地遏制病毒的蔓延,才能讓全球人民重新回到繁榮和諧的生活。武漢病毒研究所將秉承我們開放透明的態度,願意和各位科學家一道繼續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我們的貢獻。謝謝大家。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專家組中方組長 梁萬年:

  我再補充一下。在今年1、2月份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聯合專家組在做病毒溯源工作的時候,提出了四條可能的或者潛在的引入途徑。有一條是關於實驗室的,當時我們在設計四條途徑的時候,是借助以往經驗和我們對病毒尤其是冠狀病毒性疾病的認識提出來的,包括直接從自然宿主到人,通過野生動物也就是自然宿主到中間宿主再到人,通過冷鏈這種跨境遠距離傳播以及實驗室,這四個都叫“潛在引入途徑”,當時用了這個詞。如何來判斷?當時整個的研究就是圍繞這四個途徑來收集資料,包括訪談、文獻綜述、現場考察等。

  我就講實驗室的問題,一開始專家組在一塊兒討論的時候,基本上感覺,正如剛才曾主任和袁教授所說的那樣,實驗室兩個最有可能,一個是人工合成,這是科學家們已經有明確的態度,是不可能的。第二個是洩漏,洩漏的最關鍵點是實驗室有沒有,剛才兩位已經介紹得很清楚,科學界已經很明確,武漢也講得很清楚,沒有做過這個研究。但是為了進一步驗證,我們專家組專門到武漢病毒所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了解,和相關研究人員包括相關管理人員對現場進行了考察,尤其我們對它規範流程、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的執行,包括武漢病毒所從事的研究項目,包括過去做的和正在做的一些項目的了解,我們最後回來以後再討論,從兩個維度,一個是支持實驗室的這條證據有哪些,一個是不支持的證據有哪些。詳細的內容在3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掛網的我們的聯合研究報告當中都有詳細記錄,包括我們訪問考察武漢病毒所,都有詳細的考察記錄,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最終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極不可能”。

  當時判斷它的可能性用了五個維度,因為很難判斷有和無,就是0和1的關係不好判斷。所以這次我們對四種可能潛在引入途徑,用的一種半定量的連續性的判斷方法,從“很有可能”到“比較可能”到“可能”到“不太可能”到“極不可能”,是用這種五個維度的半定量方法。實驗室洩漏的這個途徑,我們專家是一致觀點,最後形成共識的是“極不可能”。在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最後形成聯合報告的時候,我們對其他的潛在引入途徑,包括從自然宿主直接到人,從自然宿主到中間宿主再到人,包括冷鏈,我們在下一步的研究當中都提出了比較明確的意見和建議,包括方向、重點、方法學。但是對實驗室這塊,我們認為“極不可能”,現在沒有必要再在這方面投入精力、投入資源。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如果有新的一些證據出現,那麼可以進一步研究。如果說,有些國家需要在這方面進一步研究的話,我們從中方專家角度來看,建議到還沒有開展過像武漢這樣的實驗室考察的國家去做,至少對其可能存在的洩漏問題,實際是安全問題有進一步了解。針對武漢實驗室,我們的聯合專家一起做了比較詳細的了解和考察,最終得出“極不可能”這個結論。

  我就補充這麼多,謝謝。

  鳳凰衛視記者:

  此前有報道稱,2012年雲南省墨江縣通關鎮礦洞中有幾名礦工生病,請問根據專家們了解到的信息,生病的礦工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或者是新冠病毒有關係嗎?謝謝。

  袁志明:在2012年的7月份、10月份,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團隊先後收到了昆明醫科大學第一人民醫院采集、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送來的雲南省墨江縣通關鎮4名礦工的13份血清樣品。我們通過了多次核酸、抗體、基因組測序這些檢測方法,沒有在礦工的血清樣品中檢測到蝙蝠冠狀病毒。這也表明這些病例與新冠病毒是毫無關係的。

剛才你所談到的RaTG13,這是武漢病毒研究所團隊在2013年從雲南墨江縣采集的生物樣品當中檢測到的一個病毒序列,而不是從2012年我們收到的礦工病人的血清樣品當中發現的。所以沒有證據表明,RaTG13和類似的蝙蝠冠狀病毒與2012年墨江礦工的疾病有任何關聯。

  當然,關於RaTG13的來由、特性以及與新冠病毒的差異,武漢病毒研究所已經多次作了公開回應。在2020年7月24號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石正麗教授的專訪文章,其中也談到RaTG13和新冠病毒之間的進化距離大約是20年到50年。如果你們還有興趣去了解這方面,可以去閱讀Science雜誌上石正麗專訪文章的相關部分。謝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