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國新辦新冠病毒溯源有關情況發布會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07-23 00:30:16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2月9日聯合專家組在武漢現場開了現場新聞發布會後,最終聯合研究報告出來是3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才正式在網上掛出來。在這一段時間,我們幾乎每天都和17位國際專家在一塊兒溝通交流,是為了完善報告,有很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準確的表述。3月30日發布以後,我們現在仍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和比較充分的溝通。比如對後續的工作,對一些科學問題,我們中方的專家和外方的專家還是有緊密聯繫的,剛才國家衛健委曾主任也說了,關於世衛組織要做第二次溯源的話,中方專家專門在一塊研究,根據第一階段溯源的經驗和體會,尤其是基於第一階段的聯合研究報告,雙方專家也本著負責任的態度,還專門寫了一個中方專家關於世衛組織召集的第二階段溯源的建議,在建議的起草過程中,我們和世衛組織的相關專家都進行了一些討論,都做了一些交流。也希望他們從他們的角度,也能給世衛組織提相關建議,為更好地開展全球溯源提供依據。其實在整個溯源當中,科學問題科學家之間都是秉持著求真的精神,我們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係。這是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關於血液標本的問題。這個提得非常好。其實溯源的問題,除了早期流行病學病例的追溯外,就是對早期標本,尤其是血液標本,如果能夠進行相應的檢測,如果發現相關的證據,對溯源最早病例的出現情況會有幫助。根據中國的研究情況,中國最早報告的病例是12月8日,我們研究報告中有說。但是最早報告的病例,最多是一個指示病例,並不意味著他是第一個病例,也就是說這個病毒如何從動物界面跳到人身上去,這一刹那的點所感染的第一個病人我們叫“零號病人”,也就是第一個病例。中國武漢報告的12月8日的病例,我們這次的研究,包括過去中國科學家相關的研究論文,也充分地表明他很可能不是“零號病例”,可能在這之前就可能有病例,但是這個病例在哪裡?這又是另一種概念。最早報告病例的地區,並不一定是病毒發生“從動物到人”這個界面過渡的地區。血液標本如果能檢測當然最好,我們當時在武漢就專門提出了這種要求,專門邀請了武漢血液所的一些專家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當時武漢血液中心的專家來了以後,特別告訴我們,他們現在保留有血樣,但是這種留存的血液樣本,僅用於應對因輸血可能導致的醫學爭議或者法律訴訟來保留的。它是一個“血辮”,血袋上的導管兩邊一夾,里邊留存少量血漿和血清,它的含量很低。這種保留是根據國家血站管理辦法第31條規定,血液製品被用完,到保存期以後兩年,血液樣本保存期是指全血或者成份血使用以後兩年,在這期間內保留這麼少的血。除非發生醫療糾紛或者訴訟了,才能拿出來使用。舉個例子,比如一個獻血員的血,獻了以後,給病人用了,最後這個病人感染了肝炎或者艾滋病,這個很可能會通過輸送,判斷是不是因為輸血造成的,這個留下來主要目的是幹這個用的。所以一般最少保留兩年。保留的方式是血袋導管方式,血清含量是少的。當時認為這個東西到期以後我們是有必要做的。我記得那天一下午,我們和血液中心專家、世衛專家在一塊兒討論,後來我們研究報告當中對這個問題專門進行了表述,也就是下一階段研究,一旦武漢血液中心的血使用以後,達到兩年,達到了管理辦法規定的要求以後,我們就會開展一些相關的工作。其實現在中方也正在組織相關的專家和單位就這方面的工作來做好準備。目前,已提前就血液檢測方法、檢測的實施方案等等都做一些論證,待到期後具體實施。中方相關機構也表示,一旦有結果以後,他們會及時地把結果通知給中方和外方專家組。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今年2月,世衛新冠病毒溯源專家組表示,病毒通過中間宿主引入是最有可能的傳播途徑,與此相關聯的有冷鏈產品貿易引發病毒傳播的可能性,請問在座的專家和領導怎麼看?謝謝。

  王辰:

  冷鏈在傳染病傳播中的作用,這是一個新現象。我是呼吸病專家,呼吸道傳染病是傳染病里影響最大的一類,對於呼吸道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冷鏈,這確實是值得我們充分重視的一個新現象。這個現象概要起來說,第一點從流行病學上我們發現了冷鏈和疾病流行的對應關係,也就是說在發生感染的病例身上,流行病學溯源上能夠找到他可能接觸病毒的點是冷鏈物品表面。從北京新發地的疫情和青島疫情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密切關聯,也就是發病人接觸過冷鏈,在冷鏈之外沒有發現其他可能的病毒來源。

  第二點,在病毒核酸的檢出上,冷鏈物品上核酸檢測是陽性的。特別是在青島疫情中,在冷鏈物品表面不但檢出了病毒核酸,而且分離和培養出了病毒,這證實了冷鏈物品表面是有活的病毒存在。這兩點結合起來,證據鏈逐漸完整了。同時,在科學問題的探索上有一個旁證,在“冷”的情況下和相對乾燥的環境下,病毒的存活時間、保持感染性的時間比較長。在冬天的時候它甚至可以有21天的存活期。因此,在某個地方如果有病毒,這個病毒沾染到冷鏈物品上,在低溫環境下,從一個地方輸送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就可以造成跨地區的傳播。因此,冷鏈傳播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發現的一個新的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而這個現象造成傳播的證據鏈相對比較完整。

  在進一步的病毒溯源過程中,我們也特別建議應當將冷鏈作為一個重點的溯源線索,目前國際貿易背景下,全球各地人員和物品往來的情況下,冷鏈環境下人—物的傳播,加大了病原傳播的複雜性,特別值得進行調查和研究。

  新華社記者:疫情發生以來,科研攻關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請問在新冠病毒溯源的科學研究方面,科技部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進展?謝謝。

  科技部副部長 徐南平:謝謝你的提問。今天,我感覺來的記者特別多,大家表情也都非常嚴肅嚴謹,說明大家都認識到溯源工作意義重大。我們應該認識到溯源工作本質上是一個科學問題,因此科學研究在溯源工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病毒溯源的科學研究工作。疫情發生後,部署了五大科研方向,溯源是五大科研方向之一,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國政府要求中國科技界要盡銳出戰,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要回答好“病源從哪裡來”這個重大命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部組織中科院、高等院校、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研究團隊圍繞動物溯源、人群溯源、分子溯源、環境溯源等重點方向積極開展了科學溯源研究工作。目前取得了一些階段性進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