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仁荷大學教授南昌熙。(中評社 林艶攝) |
最近,在南中國海,美國軍艦進入中國領海,現在中美之間矛盾激化,對南中國海的所屬權問題,日本當然是站在美國一方,如果南海歸屬權問題進一步激化,中日關係會變得更加尷尬。但是,如果今後中美關係得以改善,那麼中日關係也會隨之好轉。
在此次首腦會談中,李克強總理和安倍總理舉行了面對面的會談,這本身就很有意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通過韓中日三國首腦會談及中日首腦會談,就能使中日關係取得明顯好轉。
中評社記者:李克強總理在中日韓峰會會後記者會中特別提到“合作的前提是要處理敏感的問題”,您也表示“安倍在任內不可能會改變對歷史問題的態度”,您認為未來的中日關係將會如何發展?
南昌熙:韓國是中間力量(Middle power),中國是強大力量(Big power),所以兩國不存在競爭。而日本雖然比中國小,但是日本意圖與美國攜手,對抗中國。即韓國與中國之間不存在競爭心理,但是中日之間存在競爭心理。因此,在這種競爭心態下,再提出歷史問題,領海問題,更容易刺激到這種緊張心理,引發衝突。
例如,2010年日本海上保安廳巡視船把中國漁民劫持到沖繩時,在中國大部分主要城市裡都掀起了反日示威遊行。在韓國,獨島問題也很突出,但是國民並不會因為日本的妄言而去打碎日本店家的玻璃,不會做出暴力行為。因為韓國和日本之間,不像中日之間那樣存在強烈的競爭心理。中國對日本存在強大的競爭心理,中日之間因為任何事件都可能導致關係惡化。中日之間存在南中國海問題及釣魚島問題,歷史問題也沒有解決,矛盾因素很多,如果兩國領導人不做出更大的努力,兩國關係不會好轉,維持現狀,甚至惡化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中日之間需要對話的窗口。當然韓日之間也同樣需要。中日之間如果不努力打開對話的窗口,增加相互理解,那麼中日關係很難恢復,中日間這種尷尬情況會一直存在。
中評社記者:您認為,現在中國對日本的外交政策是怎樣的?是一邊交流一邊‘鬥爭’嗎?
南昌熙:朴槿惠政府執政兩年半後才實現了與日本的首腦會談。朴槿惠政府現在好像認識到‘解決了歷史問題才能談其他’的‘單軌政策(one-track)’並不奏效。現在的朴槿惠政府改變了當初的立場,要把經濟問題及與北核相關的安保問題和歷史問題分開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