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食”代變遷:回望軍營盤中餐
http://www.CRNTT.com   2019-10-10 14:50:44


 
  再次走進老部隊,“50後”老兵李昌健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午餐的“六菜一湯”讓李昌健一度以為,是上級特意為了他們的到來加了餐。

  連長陳俊良笑著說:“這就是連隊官兵的日常夥食標準。”那天,李昌健特意要了一個白面饅頭。咬了一口,這位64歲的老人笑得開心極了。

  從一個饅頭開始,李昌健和老兵們拼凑起腦海中的“夥食記憶”。

  20世紀70年代初,物資相對匱乏,地方糧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憑票定量供應。李昌健在農村長大,家中兄弟姐妹五個,小時候最大願望就是天天有肉吃。長大後,李昌健一心想到部隊鍛煉:“軍人保家衛國,當兵光榮;另外,部隊待遇不差,到了部隊不挨餓。”

  經過2次征兵考核,李昌健圓了軍營夢。李昌健記得,他在部隊的第一頓飯吃了6個饅頭。那會兒早餐天天就著鹹菜喝稀飯,饅頭一周吃三次,每次都被吃個精光。逢年過節夥食最好,連隊熱熱鬧鬧地殺豬宰羊,讓官兵們“打牙祭”。

  這樣的夥食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後。老兵陳成1987年來到連隊,那會兒剛好碰上“斤半加四兩”的夥食改善期。

  “早餐有三白,午餐有雙椒。”陳成介紹,當時大家把早餐白饅頭、稀飯、蘿蔔稱為“三白”,午餐的紅椒、青椒稱為“雙椒”,每頓飯都能吃上“零星”肉片,雖然沒啥油水,但吃飽飯已不成問題。

  為保證上級規定的“每人每天1.5斤蔬菜、1兩肉、1兩禽魚蛋、1兩豆製品、1兩動植物油”的食物定量,連隊大力開展農副業生產。

  “早中晚三下菜地,種菜喂豬人人都會。”陳成回憶說,當時每個排都有自己的菜地,每天都要侍弄菜地;全連養著豬羊雞,還有人因為養豬養得好立功受獎……

  李昌健記得,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官兵開飯前唱得最響亮的一首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說,吃飯前想想前輩們在朝鮮戰場“一把炒面一把雪”,心裡就特別知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