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自立自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23-01-24 14:55:42


  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網評:自立自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經濟日報記者)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黨中央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強有力支撐和引領,科技創新工作要在這個大局中找准方向、定位和重點。

  支持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0餘個項目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有680餘項,占比高達79%。下一步,支持企業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參與國家創新決策,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會議制度,加快推進企業創新高端智庫網絡建設,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自主決策能力。

  “加快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我們責無旁貸。”信達生物制藥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俞德超介紹,近年來,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鼓勵企業參與,公司已有多個新藥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

  “2011年公司創立時,一些高端抗癌藥在發達國家已觸手可及,可絕大多數中國患者卻用不到、買不起,這樣的情況一定要轉變。我們以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為目標,如今已上市8款產品,其中5款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俞德超認為,近10年來,高端抗癌藥的患者負擔大幅降低,得益於醫保政策的不斷改革和一批國產創新藥企的崛起,“政策改革是藥價降低的催化劑,國產創新藥企的崛起則是藥價降低的根本驅動力。相信在新一年的創新征程中,企業將更好地發揮出科技創新主體作用”。

  建設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建設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是科技工作的一個重點。”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技術預測與統計分析研究所所長玄兆輝認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首先要加強科技教育協同發展,強化科技人才全鏈條培養,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培養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高素質科學家工程師隊伍、高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其次要以科技項目為載體,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依托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培養造就科技領軍人才,依托重點科技項目研發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依托科技創新主體和載體建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科技進步、教育事業發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三者之間相互推升、彼此促進的耦合關係,也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強說。

  陳強認為,戰略科技力量涉及多種類型的機構和組織,其價值取向、能力基礎、任務結構、運行方式各異,目前的合作模式比較單一,協同機制不夠堅韌。激發其協同意願,強化其聯繫和互動,增強其組織和協同效能,形成面向特定領域的持續突破能力,是打造戰略科技力量的關鍵。未來一個時期,要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抓手,明確戰略科技力量的主攻方向;要依托大科學裝置,策劃和組織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探索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的長效機制;要面向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等功能性樞紐,強化戰略科技力量與產業發展需求的互動。

  構建高水平創新創業生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打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創業生態。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有效紐帶,是穩定市場主體和擴大就業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王志剛表示,科技部將堅持做好成果轉化和新技術應用示範。一方面,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另一方面,依托高新區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深入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將是2023年科技工作的一個亮點。”玄兆輝說,新的一年需要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區域科技創新格局,“要加強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突出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要在成渝、武漢基礎上,打造更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要以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為抓手,推進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建設”。

  “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閉門造車,國家創新體系需要持續從更高水平開放和更具深度的國際科技合作中汲取能量。”陳強認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要重點聚焦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領域,推進科技領域的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爭取更多主動;要構建多元化的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探索靈活多樣的合作策略,不斷拓展合作新空間,深度嵌入全球創新網絡;要探索設立全球科研基金,依托大科學裝置,策劃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吸引全球英才,為科技造福人類作出中國貢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