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http://www.CRNTT.com   2022-11-13 08:36:09


大國博弈的主戰場是科技創新。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納入2035年中國發展的總體目標。這些都為我們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閆相斌文章表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複雜,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暗流湧動。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我們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必須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中國科技創新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已經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面向未來,要更為積極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
  
  大國博弈的主戰場是科技創新。近代以來,世界經濟中心幾度轉移,其中有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支撐經濟中心地位轉移的強大力量。領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裡,發展的制高點和經濟的競爭力就轉向哪裡。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信息、生命、製造、能源、空間、海洋等領域的快速發展為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提供了更多創新源泉。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從戰略意義上說,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加快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中國經濟發展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特別是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發生了變化。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了瓶頸,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全面提升,成為決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深度顯著加深、速度顯著加快、精度顯著加強,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要素。需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確保高端製造和前沿科技領域形成自主可控的創新鏈和完善的產業鏈,不斷提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乘勢而上推動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學研究蓬勃發展是先決條件
  
  文章指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科學研究蓬勃發展,這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先決條件。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世界科技發展的歷史證明,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會催生原始創新,帶來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從整體上提升一國的綜合實力。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在這方面,既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又要通過重大科技問題來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
  
  以應用研究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應用研究是創新鏈的重要環節,前承基礎研究,後啟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研究確定基礎研究成果的用途,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是推動產業發展和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動力。
  
  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蓬勃發展,已經在關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從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來看,中國正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高科技出口額為7574.59億美元,同比增長5.89%,占制成品出口額的31.28%,並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這一增長勢頭是中國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體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
  
  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堅實基礎
  
  文章介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祗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祗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把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方面,更好保障國家安全,亟待使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變。從外部環境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水平將會影響一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指出,“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從內部要求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必須切實提高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另一方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關鍵核心技術的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需要強大科技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正在發生改變,面臨的硬性約束明顯增多,祗有創新驅動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從外延式擴張轉變為內涵式發展。當前,一些顛覆性技術已顯現出重塑人類社會的巨大潛力,中國高鐵、新能源等關鍵技術和產業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可以預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前沿技術突破將成為化解中國技術供需結構失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破局之舉。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