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發展:下一個五年的新機遇在哪?
http://www.CRNTT.com   2022-12-24 08:48:47


  中評社北京12月24日電/全球經濟風險凸顯,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未變 

  朱光耀(財政部原副部長):即將過去的2022年,全球經濟經受了一個非常困難的階段,明年應該說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的一年。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長2.7%,但是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實際增長率有25%的概率會低於2%,與世界銀行目前預測的2023年全球經濟祗有1.9%增長率的判斷是基本吻合的,這意味著全球經濟大概率將陷入衰退。

  兩大機構非常擔心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債務問題,像斯里蘭卡今年就爆發了債務危機。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高度警惕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急轉彎造成的衝擊,這不僅會影響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自身也會有反噬作用。如果主要發達經濟體爆發金融危機,那麼這場危機的深度和蔓延的廣度將是我們很難預測的。因此,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警示全球:2023年可能出現二戰以後第三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1982年墨西哥外債債務違約引發的全球債務危機導致當年全球經濟增長祗有0.3%,2008年雷曼公司破產導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得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是-1.33%。如果最壞的情況出現,世界銀行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祗有0.5%。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高度警惕,要有底線思維、憂患意識,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不能偏離這個方向。

  在此過程中,要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對中國經濟在目前情況下迅速回到合理的增長區間是非常關鍵的。除了要素投入以外,還要加快創新驅動的生產力水平增長。綜合目前各方面的因素分析,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應該在2%左右,這就使得我們整體的潛在經濟增長率要維持在5%-6%的區間。

  接下來,我們要緊緊扭住高質量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把我們潛在的增長率水平發揮出來,這既是滿足中國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要求,同時也是我們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中國經濟韌性足,潛力大,回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態勢是可期的。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資本積累,另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由於我國的儲蓄率是45%左右,折算下來資本對GDP的貢獻是3.75%。在此基礎上,經濟增長速度就取決於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多少,如果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是2%的話,那麼我們的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就是5.75%。據我查閱的文獻,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占整體經濟增長率的比例在20%-40%,這樣倒算過來我們的潛在增長速度是4.7%-6.3%,取個平均數是5.5%,這就是當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速度。

  《日經亞洲》最近刊發了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今年的估算,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率將下行,在本世紀30年代實際增長率將跌破3%,我認為這一估算過於悲觀。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我們當前的經濟形勢,直觀地看有其嚴峻性,但是我認為在扛過防疫政策調整的壓力期之後,中國經濟的景氣度會明顯提升。再加上貫徹落實中央強調的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發力、提質增效,從引導鼓勵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到堅定不移地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好的指導原則,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明年經濟的新局面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學者們一般認為現在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仍然在6%左右。我認為,如果從更長遠的視角看,在緊抓不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追求的合理經濟增速區間是,“十四五”期間努力爭取保持在5.5%-6%,到“十五五”“十六五”時期,要做好隨著基數不斷抬高速度往下走的心理準備,但是也要分別努力做到不滑到5%以下和4.5%以下,力求未來15年平均達到5%的增速。當然,在保障速度的同時,我們要念念不忘把質量提高作為我們經濟工作的聚焦點。

  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其實,近些年來的經濟增速是我們主動調控下來的,我們的經濟政策這些年總體保持的是限制性和約束性的政策基調,希望通過壓縮產能和調整方向來解決一些結構性問題。這應該是經濟增速相對下滑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對過去這些年在增速問題上變得保守的看法進行反思。

  我們的潛在增長率在哪裡?實際上這取決於經濟能夠容忍通脹的能力有多大。中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產能相對過剩狀態,在這種供求關係下,我不認為經濟增速提高一兩個百分點會對通脹造成很大壓力。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速並沒有達到潛在增長水平。

  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速下滑要放在全世界範圍內去看,主要有四個力量:第一,世界經濟處於長下行周期;第二,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單邊主義行為破壞全球公共品,導致經濟增速下行;第三,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復;第四,突然爆發的俄烏衝突擾亂全球能源、糧食等市場。這四個力量扭在一起不斷擊打全球經濟,中國經濟處於世界經濟當中,自然也深受影響。

  如果按照既往的增長模式,未來5年我們的增速大概在5.5%-6%之間,到2027年中國的GDP應該在17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2023開局之年,經濟增速加快回升可期 

  魏建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我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將殺出重圍,快速發展,GDP增速將達到8%。之所以這樣說,有以下三條理由:

  第一,中國3年來抗擊疫情的優勢和潛力將在明年集中釋放出來,其勢銳不可當。中國強韌的生產鏈、供應鏈不僅抵禦了新冠病毒的強大衝擊,也擊退美歐脫鈎斷鏈的重重阻撓,僅外貿一項中國2021年就連續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個台階,取得全球外貿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跡。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勞動力沒有損失,中國的巨大市場吸引力還在,中國消費者的願望和能力依舊存在,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和老百姓上下一心、其利斷金的信心和力量還在,這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第二,明年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實施的第一年,中國式現代化將邁出堅定的步伐,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剛剛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拉開明年擴內需促消費的大項目,可以預見一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在明年快速形成,而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城市發展、綠色經濟等,將對新消費格局的形成給予強有力的動力支持。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