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解決了後顧之憂,也極大地鼓舞了博士後們攻克技術難關,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
“我校博士後隊伍是完成高水平科研工作的生力軍,也是促進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發展的有效途徑。”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校博士後在站期間人均承擔科研項目2~3項,70%以上是作為負責人或主要承擔者承擔國家或省部級項目,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成長期待:多重因素影響博士後成果產出
一次被學界“大咖”手把手指導改“本子”的經歷,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科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後楊珊珊難忘不已。
今年春節,楊姗姗准備申請中國博士後基金第71批面上資助,卻苦於沒有申請經驗。在學校博士後管理辦公室的聯系下,多位校內外頂尖導師組成專家團,手把手指導她確定課題名稱、修改申報書。最終,以“寡營養海域聚球藻好氧產甲烷及其機制的研究”為研究課題,她不僅成功獲得了一等資助,還入選了2022年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
當前,高校博士後群體有哪些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
相關研究表明,博士後在站管理條例的清晰程度、合作導師指導、學術交流機會、出站考核和留任難度等均能正向影響博士後的科研創新思維培養和成果產出。
“博士後群體處在一個相對特別的時間點,工作還沒有定數,卻大都到了組建家庭的階段。相比青澀的碩博研究生和已入職的青年教師,焦慮感會更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博士後魏巍認為,進一步優化博士後成長環境,應聚焦如何降低這種焦慮感:“比如平台經費的支持、考核指標的多元、生活上盡可能的關懷等。”
“現在很多資金支持都是競爭性的,總會有博士後拿不到資助。建議增加非競爭性的項目資金支持,讓沒拿到資助的博士後有更充足的經費支撑可以去參加前沿學術會議、開展野外考察等。”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博士後韓美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