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網評:美國是世界經濟動蕩之源
http://www.CRNTT.com   2022-06-28 05:14:35


 

  悲觀情緒在蔓延。多家研究機構近期下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並警告未來一兩年內美國經濟可能出現衰退。高盛集團把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從2.6%下調至2.4%、明年增長預期從2.2%下調至1.6%,認為一兩年內經濟衰退的概率為30%。富國銀行投資研究所把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從2.2%下調至1.5%、明年增長預期從0.4%下調至負0.5%,並表示美國經濟正進入下行周期,將難以避免某種程度的經濟衰退。

  頑瘴痼疾 積重難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前的美國經濟困局,源於長期以來美國經濟痼疾纏身。新冠肺炎疫情、烏克蘭危機,只不過是美國經濟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加速爆發的“催化劑”。

  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對其國內產業結構進行重大調整。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逐步轉移至國外,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並利用其科技優勢等,逐漸形成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的消費型經濟格局。

  1974年“石油美元”體系建立後,國際貨幣體系的流動性基本上由美元承擔,美國形成了國內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不斷利用美元國際“硬通貨”地位彌補其國內生產不足的局面。為實現最大限度盈利,美國的跨國公司把越來越多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通過產業轉移降低成本、擴大市場,提高資本的獲利空間。同時,消費支出常年占GDP的70%左右,導致儲蓄率低、債務增長與通脹如影隨形。

  與製造業遷徙和“石油美元”體系建立相伴的是,製造業逐漸空心化和金融業急劇擴張,美國經濟虛擬化特徵愈加明顯——

  一方面,國內大企業不斷合併擴張,小規模生產者逐步被淘汰,農業人口逐步減少,製造業藍領工人持續流向服務業,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國外。從20世紀中期開始,製造業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如今已降至11%左右,從業人口也降至不足1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