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種子改變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21-10-19 09:32:02


 

  《種子與人類文明》作出這樣的解釋——那些培育和日常生活依賴小麥、玉米和水稻的人,他們種植的莊稼和食用的穀物相對應,而這種對應方式使他們有了不同的期望和生活方式。

  小麥是一種社會性的莊稼。為了種植小麥,大片區域需要被耕耘、播種、收獲,這些過程需要依靠高效合作的社會組織完成。在農民種植作物、磨坊磨好面粉、面包師烤出面包的過程中,培養了社會的協作發展,釋放了社會成員的力量,鼓勵人們承擔專業的角色。於是,政府機構不可避免創建出來,一系列維護生產秩序的法律和條規以及等級制度相繼出現,這是城市發展成功的先導者。相反,玉米種植無需強迫合作,一個人即使只有小面積土地,也能夠產出大量的食物來源。

  更重要的是,與其把小麥看成是食物,倒不如把它看成是一種手工藝式的商品。它在技術、方法上為依賴於玉米的人們提供了無法想象的方式空間。在熟練的手工藝人手裡,面粉能衍生成面包、蛋糕、布丁、餡餅等美食,在古老的東方則變幻成更加豐富的面食。在很多個世紀裡,餐館和面包房都是城鎮的中心,在城市和鄉村的社交互動中提供集中地。相比之下,很難想象玉米餅、玉米粥對於人的技能有什麼更高要求。

  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小麥的獨有特性成了城市文明建設中的支柱。當哥倫布航行到新大陸後,歐洲已經有20多個城市的人口在5萬到10萬之間;有80多個城市的人口在2萬到5萬之間;更有了無數的小城市。而整個美洲,只有古老的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很難說有近代意義上的城市文明。

  不過,以玉米為主產區的人們大可不必為此洩氣或妄自菲薄。當社會秩序因遭受動亂或天災而失衡時,小麥的社會性優勢會變為劣勢,人們會遭遇集體饑餓的危險。我們看到,16世紀到17世紀,由於原產美洲的玉米、土豆的到來,明末清初的人口迅速擺脫了氣候劇變和社會動亂的影響,得以迅速增長。玉米和小麥從此在中華大地互為補充,各顯其能。為此,我們不得不感謝那些漂洋過海把玉米種子帶回中國的人。他們永遠值得我們尊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