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印度的國企改革,怎麼成了“老大難”?
http://www.CRNTT.com   2020-01-13 13:53:04


 

  通過扶持國有企業,印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但也帶來過度壟斷、效率低下、虧損嚴重、壓制私營企業發展、削弱市場競爭等問題。一些印度國企因設備陳舊、技術落後和經營欠佳而虧損嚴重、瀕臨倒閉。印度政府1985年曾頒布專門的《病態工業企業法》規定:註冊超過7年,其後累計虧損超過其總資本淨值的相關企業為“病態企業”。20世紀80年代後期,拉·甘地政府曾整頓過國企,但力度很小。1986年,印度政府嘗試同4家國企簽署諒解備忘錄,確定企業“五年經營目標”,以此加強對其的監管和考核,但沒有涉及國企的產權改革。

  可以說,莫迪政府想要做的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1991年,印度236家國企中有109家虧損,而這些國企的資本中1/3來自財政撥款。印度政府考慮開啟國企私有化進程,出售國有資產來彌補財政赤字。印度經濟學家用“減資”來指代政府出售國有企業的小部分股份但仍保持對企業控制權的做法。用這個中性詞還有一層用意,就是減少民眾對私有化的反感和擔心。自1991年開始,政府每年都會設立出售國企收入的目標,但30年裡只有幾個年份完成預期目標。

  為保證減資,1996年印度中央政府成立減資委員會,2000年印度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減資部”。儘管印度政府1997年7月頒布的《新產業政策》把禁止私企進入的戰略性行業從17個減少到8個,但政府只選定40家國企向投資者出售不超過20%的股份,控制權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市場對這種純屬甩包袱的國企減資反應冷淡。1998年印度人民黨為主的中右執政聯盟上台後,國企改革力度開始加大,印度政府宣布戰略性行業減少到3個,僅包括國防、核能和鐵路運輸。政府必須在戰略性行業實行多數控股,但可以把非戰略性行業國企中的所有權減少到26%。“私有化”這個詞首次出現在印度政府文件中。2004年,國大黨上台後,印度國企私有化步伐再次慢下來,改革重點轉向扶持盈利的大型國企。一晃十年,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後又準備加快私有化步伐。

  印度一些輿論認為,真正影響印度國企改革進程的是印度政治生態。儘管印度社會基本認同國企改革是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但在如何改革上分歧很大。對國企改革的態度也就成為政黨爭奪選民的重要手段。國大黨一直以重視民生的形象示人,強調國企在提供公共服務上的重要作用,擔心私有化會損害公眾利益。因此國大黨主張小步走,希望只出售國有資產以改善財政,而不願意放棄經營國企控制權。印度人民黨則強調國企效率低下拖累經濟增長,因此主張更徹底的私有化改革,以根本改善國企的經營狀況。改革的目標受政府更替的影響很大,在經濟增長和公平分配之間反覆搖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