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正確看待人工智能對就業的衝擊。“農業社會將人從荒野里采食變為農田中勞作,是人類的一大進步。工業社會將人從風吹雨淋的農田移到車間和辦公室,人類又進了一步;從中長期來看,人工智能將人類從工業社會升華到智能社會,今日的工廠企業與未來的智能組織相比,就像200年前農業社會的作坊店鋪與眼下都市里的現代化大企業之比,工種變化至少要比工人與農民的差別還大。”王飛躍說。
儘管不必為“人工智能威脅論”焦慮,但應對未來智能時代的新挑戰,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都應未雨綢繆,積極擁抱變革。
首先要做好社會財富的再分配。賴德勝認為,政府要從國家政策層面進行有效引導。“人工智能將創造大量社會財富,要通過相應財稅政策進行調節,防止運用人工智能的生產者與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勞動者之間形成兩極分化,要讓人們共享科技創新帶來的福利。”
其次要妥善解決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勞動力的生存和再就業問題。鄭功成認為,要統一基本社會保障制度並增強經辦的靈活性,不讓勞動者因轉崗或再就業而喪失已有保障,特別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與社會救助等方面需要消除勞動者的職業或崗位標識,真正做到統一制度、普遍覆蓋、小差別甚至無差別待遇。
“促進再就業方面,要不斷完善就業服務網絡,強化職業教育與再就業培訓系統建設,降低勞動者轉崗或重新就業的成本。”鄭功成認為,國家還應繼續實施積極就業政策,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構成比重與質量,開拓更多就業崗位。
政府要做好人工智能發展的政策引導。“科技創新可以遍地開花,但人工智能應用卻須有國家指引,凡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活質量者可以鼓勵發展。同時要做好人工智能對勞動者替代的監測與評估,加強相關行業的信息發布,以利有效應對。”鄭功成說。
企業應抓住轉型升級的機會,盡可能內部消化崗位,優化人員配置。賴德勝認為,企業應加強在崗培訓,幫助員工提升能力。“對於那些適應不了變化而要離崗的人,企業最好能送一程,協助他們更好地轉崗和再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