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昭楊:英國退歐背後的本土政治演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2 14:34:44


  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大不列顛的未來還在歐盟嗎?今年2月底,英國首相卡梅倫和歐盟達成一系列協議,旨在改善英國在歐盟地位。彼時留歐的呼聲,在民意調查中一度保持領先。然而其後,退歐的支持者得以反超。如今公投將近,雙方民意緊咬,彼此拉鋸仍在繼續。

  英國民眾退歐意願的重新高漲,值得我們重新反思其後的深層原因。在世界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均希望英國留歐,英國退歐外部障礙重重的情勢下,要理解依舊活躍的退歐呼聲,需要深入英國本土政治語境,從政黨政治的演變脈絡中去找答案。

  在這一脈絡下,英國對歐洲的實用主義態度、撒切爾主義和歐洲一體化的矛盾 、執政黨(保守黨)面對歐盟問題的分歧,以及英格蘭的認同危機,共同造成了今日英國退歐問題的日益嚴峻局面。

  作為“他者”的歐洲

  英國和歐陸國家,特別是最先推動歐洲聯合的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的最大不同,在於二戰期間,英國本土並未遭受納粹的控制和入侵。所以,英國並沒有充分感受到歐洲聯合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這種歷史體驗,和英國數百年來堅持的“光榮獨立”(splendid isolation)外交傳統相結合,導致歐洲成了英國政治中和自身共存的“他者”。

  歐洲在英國眼中的“他者”身份,體現在二戰後歷屆英國領導人的言行中。丘吉爾首相是歐洲聯合的倡導者之一,但他指出,英國是聯合歐洲的支持者和夥伴,不是其中一員。丘吉爾構想的英國戰後外交政策,即“三環外交“中,英美特殊關係占第一位,其次是和英聯邦國家的關係,最後才是英國和歐洲的關係。

  20世紀60年代初,英國保守黨首相哈羅德·麥美倫(Maurice Harold Macmillan,麥克米倫)開始尋求加入歐洲聯合進程。但當時導致英國改弦易轍的原因,更多是實用主義外交理念: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導致英美關係緊張;此起彼伏的殖民地解放運動,更讓英美特殊關係和英聯邦體系發生了動搖。相形之下,法德主導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卻蓬勃發展。英國權衡再三,才決定加入其中。

  但是入歐並不意味著英國政界的歐洲觀發生改變。作為“他者”的歐洲及相關議題,反而因此被捲入英國內部的政治爭論中。不過,六七十年代的英國疑歐者,主要是左翼的工黨──當時英國工人福利和權利都比歐洲高,工黨擔心加入歐洲共同市場會損害英國勞動者的權益。這與今天脫歐主力──右翼英格蘭民族主義者不同。

  對歐洲問題的爭論,在這一時期甚至引發了英國工黨的內部分裂,導致1975年哈羅德·韋爾遜(James Harold Wilson,哈羅德·威爾遜)首相發起英國第一次退歐公投。此次公投,三分之二的選民支持留在歐洲。那時看起來,歐洲國家經濟發展和福利提高,將逐步消除英國和歐洲的矛盾。

  然而,1980年代撒切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的“新政”和歐洲一體化的碰撞,再度讓英國和歐洲越行越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