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40多天過去了,我們至今無法給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畫上句號,來自馬來西亞一份發行量最大的報紙4月22日還報道稱,馬航事件國際調查組或將“重新部署”整個搜救調查,因為截至目前整個搜救連飛機殘骸的影子都尚未見到。
《中國青年報》報道,相形之下,在由搜救衍生出的大國科技角力場上,輿論的耐心幾近耗盡,甚至已迫不及待地想分出個高下。近來,一些外媒因中國幾次公布線索卻最終發現未果而頻頻指摘中國科技實力,有的甚至直言“中國缺乏精密設備的程度令人震驚”,其矛頭所指,言之鑿鑿稱是中國科技軟肋。
不過,就像這次事件中公眾聽到耳朵起繭的那句話,“只要沒有找到MH370航班的黑匣子,就不能揭開馬航事件的真相”,相應的,只要國防軍事上的一些力量還未完全被揭開面紗,誰也無法看到真正的實力。
在公開視野下,中國科技實力這份答卷如何,又留給我們哪些思考,中國青年報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
“這些設備完全是國外引進的”
當馬航MH370航班事發時,喻海良就身在澳大利亞——這個他並未料到後來會成為馬航事件搜救“領導者”的國家,這位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研究員最初更多地以一名普通中國人的身份來關注救援情況,“中午和大家聊天,都會聊到的”,他甚至也會用一些媒體上的信息去推測“陰謀論”是否真的存在。
直到4月6日,中國交通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測繪處處長王良玉一句“這些設備完全是國外引進的”,很快傳到喻海良耳朵裡,他再也按捺不住,“脊梁骨都被人戳穿了”。在自己的博客裡,他寫下這樣一個標題:“我覺得這是中國科技界最大的恥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