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昨天,新華社發表文章稱,馬航事件中,中國媒體表現“疲軟”的背後,既有“不知向何處挖”的混亂,又有“挖不到信息”的尷尬,中國媒體的情報搜集和分析能力有待改進,這值得反思。文章稱,雖然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仍有很多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馬航370事件再次凸顯這個尷尬事實。
中國媒體情報能力有待改進
《京華時報》據新華社報道,文章指出,近日,在網絡上流傳著一篇名為《無法到達的新聞現場》的分析文章中稱,“幾乎所有的幹貨都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路透社、BBC等英美媒體挖出來的,它們的報道真正對馬來西亞形成了壓力。”從兩本假冒護照到馬軍方承認客機失蹤前有折返跡象,從失聯客機副機長曾邀請女乘客進入駕駛艙拍照,到機長家中有飛行模擬器,還是反對黨的支持者。
就在CNN、路透社等國外媒體一次次披露“線索”的同時,中國記者也到達了一個又一個新聞現場——麗都飯店、富國島、吉隆坡、搜救艦船。中國新聞人的努力,讓國內受眾及時看到了搜救畫面,聽到了發布會聲音。但必須承認的是,這一階段中國媒體在關鍵信息挖掘、證實證偽上幾無所獲。
《無法到達的新聞現場》文章標題道出了中國媒體表現“疲軟”的緣由:“僅僅‘到達’,仍然不是‘媒體的力量’。因為,有一些新聞沒有‘現場’,而有一些‘現場’無法‘到達’。”
現場,不僅在發布會上或搜索區域,更在國際刑警組織、飛機製造商、衛星機構、機長住處。這背後,既有“不知向何處挖”的混亂,又有“挖不到信息”的尷尬,中國媒體的情報搜集和分析能力有待改進,這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