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新華社批中國媒體疲軟:乾貨多是外媒挖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08 09:54:10


 
  新聞角力背後是國力的較量

  “失聯客機是馬來西亞的,乘客最多的是中國人,而掌握信息最多的看來是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飛機發動機製造商數據顯示,飛機失聯後仍繼續飛行4小時。路透社報道,飛機在雷達上消失後仍有衛星接收到微弱信號等消息。都直接推動了事件調查出現衛星與飛機之間的最後一次通信為3月8日8時11分。

  當中國發布高分一號衛星在印度洋南部海域觀測到新的疑似漂浮物時,在珀斯的中國記者甚至被外媒記者圍堵,打探消息。中國軍機在搜索區域發現疑似碎片目標,中國媒體實現全球首發,被西方主流媒體署名轉載。

  這些細節印證了馬航信息搜尋大戰背後的邏輯——媒體消息落後於人,真正的問題是實力問題,是新聞競爭的表象下綜合國力的較量。

  新華社文章指出,失聯客機由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發動機生產廠商是英國羅羅公司,發送電子脈衝信號的飛機通信尋址與報告系統,其主要部件由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霍尼韋爾國際公司提供,而接收信號的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總部位於倫敦。

  相比享有“匿名消息源”的美英媒體,當中國記者費盡周折聯繫上波音公司和羅羅公司,他們面對中國記者的追問卻三緘其口。

  對西方媒體而言,獲取這些本國機構的信息,實質上是“本土作戰”。同理,當中國衛星、中國軍機有所斬獲時,主動權也自然轉到中國媒體手上。

  “危機事件,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一位西雅圖航空領域專家表示,“希望這次事件讓中國能有個基本判斷。”

  雖然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仍有很多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馬航事件再次凸顯這個尷尬事實。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綜合國力競爭中,我們必須正視現實、承認差距、密切跟蹤、迎頭趕上,知恥而後勇,或許是這一事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