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論壇:文物收藏傳承中華文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01 00:05:38


 
  還有第三類人,他們確實是閑得發慌了,拿著錢想去做點事兒。像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富豪古根海姆家族的派吉‧古根海姆,她叔叔所羅門‧古根海姆是著名的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的創始人,收了許多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印象派的名作。她接到一大筆遺產,就想與叔叔比。她肯定不行,乾脆收當代的東西來充實生活內容。派吉當時在意大利收藏的藝術品,要意大利政府評估,一開始意大利方面不待見她,直到後來她的家屬要把那些藏品拿回美國,意大利方面馬上就表態了,稱她收的是國寶不能拿走。

      收藏家逐步分化演化為私欲和公心兩條線

  收藏家的演化,我認為是他們逐步走出來的。其中的一部分人就真的變成了收藏家,像歷史上的張伯駒、潘達于、徐悲鴻,都是我們非常敬仰的。還有一部分人就成了投資家,正如剛才史館長所說,他們的功能發生了變化,收藏家也是會賣東西,但是一直以“買賣”為主的就不能被稱作收藏家了。我認為大陸目前95%的人收藏都是為了投資,當然這無可厚非,西方有了市場經濟以後,人們發現有些東西買了以後放幾年,再賣出去能賣更多的錢,那麼也就變成了投資。

  前期的階段,我認為收藏家是沒有演變分化的,而後來則演化成為私欲和公心這兩條線。以私欲來說,就是想不斷去擁有,像和珅那樣的,他收藏那麼多寶物主要還是為了斂財。另一種則出現了古根海姆、阿斯特夫人、張伯駒這樣的人。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禮品文化”盛行,初期主要以送煙酒等實用品為主,但現在如果你拉一車的茅台去求一個大官辦事,好像也起不到什麼的作用,這樣一來,送藝術品的效力就彰顯了出來,對雙方都感覺不俗。

  因此,收藏家如何演變,主要還是看他們後期選擇什麼樣的路來走。選擇高尚的人,守護和傳承了民族的傳統文化。正所謂“人生識事糊塗始”,這些人一開始的時候糊裡糊塗的在收喜歡的東西,後來個人的價值慢慢展現,別人再一推薦、一宣傳,就搖身一變成為了收藏家,當然就應該做一些有益於社會的事了。

  曹興誠:銘山兄說得很有道理,現在我為大家介紹何國慶。國慶在很早以前就成立了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很有系統地研究了晚明和民國時期的書法。國慶跟其他收藏家走的路子不一樣,請國慶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