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動力何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1 00:29:33  


 
  細心的觀察家注意到,今年以來,兩岸關係在穩步推進時出現了一些不協調的雜音,主要來自台灣執政當局對於兩岸關係由經濟逐漸向政治領域推進,所表現出的畏縮不前和抵制。最明顯的標誌,就是2月下旬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在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胡錦濤會見時,提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的十六字主張,竟遭到“總統府”發言人的“澄清”與切割,鬧出馬、連發言人之間的齟齬風波,凸顯了藍營內部在兩岸關係發展上的分歧。

  連戰的十六字主張,其主要內容早在2005年國共兩黨簽署的“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已體現,並寫入了修改的國民黨黨章;馬英九當時對此也是認可的,在其首次競選綱領中突出體現了這些主張,並在其第一任期中大力推動實踐。但是何以靠發展兩岸關係而贏得民眾信任,從而順利進入第二任期的馬英九要急切地表現出對此不認同與切割呢?原因無非有三:

  第一,是馬英九的政治取向、意識形態構成與他對自己的歷史定位有關。馬英九是在冷戰時期長大的國民黨退台第二代,他的成長經歷與思想成型期浸透了恐共、反共的意識形態與冷戰思維,美國教育又使他全盤西化,奉西式體制如圭臬。他不願意、也不相信兩岸能夠通過共同締造的方式實現和平統一。他的理想,是中國統一在全盤西化的政治社會模式下。但面對現實,他也很明白,靠台灣之力要想實現中國統一是完全不可能的;因而,最好的選擇是“拖以待變”。所以,他的大戰略是“不統、不獨、不武”,“親美、友日、和中”。

  馬英九之所以能接受“和平發展”,在他任期內推動兩岸各項交流,其目的,一是使兩岸的社會民生、經濟關係正常化,二是為台灣謀取經濟利益。這無疑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是有重大促進作用的,對此,應予以高度肯定。但是,如果兩岸關係的發展超出上述範疇,擴大到政治領域,涉及兩岸的政治議題,這是馬英九至少在當下是不樂見的。也因此,他不惜在去年和今年,分別對黨內兩位德高望重的大佬吳伯雄、連戰訪問大陸時發表的政治性言論表示不認同和切割。

  馬英九對自己的歷史定位,現在看得越加清晰,就是對內改造國民黨,使之成為一個西式的“選舉機器”,改變既往的政黨參與治理功能;對外則建構台灣的主體意識和強化核心認同,凸顯台灣的憲政地位;至於兩岸關係方面,雖然現在定論還早,但大致可以看出端倪:就是為兩岸關係打下社會民生和經濟合作制度化的基礎。如果馬英九不滿足於此定論,則未來三年還需下決心展現魄力來推動兩岸關係的鞏固深化,如此,方能成就長遠的歷史定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