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相互交融 相輔相成
——《中國評論》月刊的發展與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3 10:18:59  


《中國評論》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中評社╱題:“相互交融 相輔相成——《中國評論》月刊的發展與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 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本刊學術顧問

  1998年1月,《中國評論》月刊(以下簡寫為《中評》)創刊,至今已經十五年。這十五年,正是兩岸關係發生自1949年以來最重大變化的歷史時期。《中評》參與、見證了兩岸關係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參與、見證了作為重大變化前提和基礎的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十五年中,《中評》以自己的使命感、理念和行動,積極參與、熱情宣傳了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發展,贏得了廣泛的重視和肯定。事實表明,《中評》的發展與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共同與時俱進,已經成為一個共同的過程。可以預料,未來時期中,《中評》將堅守使命和理念,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更加積極、更加熱情地參與和宣傳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為實現祖國的發展和統一,繼續發揮作用、做出貢獻。

  兩岸關係理論創新的積極參與者和熱情宣傳者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是兩岸關係發生最重大變化的歷史時期,也是兩岸關係理論創新最活躍的時期。這一歷史時期大體上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從90年代後期到2008年,兩岸關係以激烈的統獨鬥爭為核心,是政治對抗最嚴重的階段;2008年至今,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階段。其間,2005年至2008年是轉變的過渡階段。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內涵不同,但卻同樣活躍的兩岸關係理論創新。這既是兩岸關係重大變化的需要和表現,也是實現重大轉變的前提和基礎。1998年1月《中評》創刊以來,始終積極參與、熱情宣傳兩岸關係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上,從而在歷史轉變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發展。

  從1949年到上一世紀90年代初,儘管兩岸關係經歷了漫長的嚴重軍事對抗,但兩岸對於一個中國原則,對於中國的統一,在深層次上有著基本的共識。90年代中期以後,雖然兩岸的軍事對抗已經緩解,兩岸的交流、交往已開始大幅度發展,但以統獨鬥爭為核心的兩岸政治對抗迅速激化,並且一直持續到2008年。這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新階段,必須有理論創新,才能堅決有效地進行反“台獨”、反分裂鬥爭,維護國家統一,台海和平。《中評》從創刊之時起,就積極參與、熱情宣傳,以建立和強化一個中國論述,反“台獨”、反分裂為主要內涵的兩岸關係理論創新。在十年中,《中評》憑藉自己獨特優勢,發表了各方作者數以百計的精彩文章,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以及國際關係各個視角,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反“台獨”、反分裂鬥爭的重要性,進行了全面、深刻論證,為反“台獨”、反分裂鬥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5月,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反對“台獨”的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島內重新執政,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的一個全新歷史階段。不僅近六十年的兩岸嚴重的軍事、政治對抗基本停息,而且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人員往來,得到了質變式的重大發展。兩岸關係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呼喚兩岸關係重大的理論創新。2008年以來,《中評》以更強烈的積極性、更高漲的熱情,參與和宣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創新。五年當中,《中評》聚集了比此前十年更加廣泛的各界人士,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士,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行最全面、最密集的精闢論述。《中評》的論述,明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從對抗到實現和平統一必經的過渡階段;指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逐漸深化的動態過程;強調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要以兩岸關係各方面實務的發展為基礎,更要以兩岸認同、互信的強化為指向。《中評》的這些努力,不僅為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進,而且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未來的鞏固和深化,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十五年的事實表明,《中評》在兩岸關係的重大變化中,特別在兩岸關係理論創新中,充分發揮了積極參與者和熱情宣傳者獨特的重要作用。這為《中評》在海峽兩岸、世界華人社會和國際社會,贏得了廣泛重視與肯定。

  《中評》的使命感與理念,是其在兩岸關係理論創新中發揮作用的動力和基礎

  《中評》創刊十五年來,篳路藍縷、與時俱進,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在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人們在重視、肯定《中評》作用的同時,十分關注《中評》得以異軍突起的原因。《中評》建立了一支具有較高理論素養的作者隊伍;《中評》得到兩岸四地諸多人士的大力幫助;《中評》得到汪道涵老先生的指教和支持,等等。這些確實都是《中評》得以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其中,汪老的指教和支持,尤為重要。但《中評》的使命感、理念,則是《中評》得以發揮作用的動力和基礎。

  1997年下半年是《中評》創刊的醞釀時期,郭偉峰、周建閩多次與筆者討論相關問題。在討論中,他們二位表現出的強烈的使命感,深深打動和感染了筆者,至今記憶猶新。他們一再強調,在不久後將要到來的21世紀中,中國的發展和統一,都將既面臨嚴峻的挑戰,也面臨難得的機遇,即將創刊的《中評》將為中國應對挑戰、把握機遇,提供思想、思辨和思考,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1998年1月號,即創刊號的《中評》卷首語明確宣示,“中國評論月刊的辦刊宗旨是為融匯東西文化,創造新的時代,建設二十一世紀新的中國廣泛集納、傳播海內外中國人的優秀思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