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打工子弟學校“末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4 11:00:58  


 
  京滬差異 

  自2006年北京市大規模關停打工子弟學校之後,平靜了很多年,“到去年下半年是一個轉折點”,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說。

  2010年初,當時的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利民在調任教育部副部長之前,提出了後來形成廣泛討論的“窪地效應”。郭宇寬指出,其主要認識就是:首先,不能“無度”地關心打工子弟教育,對於在京打工子弟的教育“百分之百解決是不大可能的”;其次“北京承載能力有多大,能接納多少外來人員子女,這個沒有‘度’的話,就會形成‘窪地’”;最後對這些打工子弟而言“教育辦得越好,越是免費,來的人員就越多”。

  而受訪學者也表示,關停打工子弟學校,與近年來北京城市人口大幅度地突破規劃不無關係。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總數為1972萬,已經突破了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所確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1800萬的目標,更大大突破了北京“十一五”規劃末常住人口1625萬的控制目標。

  為此,北京市在制訂“十二五”規劃時,“控制人口規模”成為主導思想。而據楊東平介紹,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北京在對待外來人口的問題上採取了一個“急刹車”的姿態。不僅採取了限制外地人購房、購車的政策,還大幅度削減高校畢業生留京指標,“大概能比此前減少了2/3左右”。到今年6月取締打工子弟學校,“減少‘低端人口’的政策意圖似乎已開始顯現”。

  學者和關停學校校長們都反覆提及“北京應該向上海學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相關規劃和工作思路”。

  上海市曾於2008年制訂了一個打工子弟學校“關停並轉”的3年計劃,“初中階段禁止開辦打工子弟學校,原有學校的中學部全部轉入公立學校;小學達標的直接發辦學許可證,不達標的、規模小的由鄉鎮主導收購和合併,可以扶持的給予幾十萬元補助經費改善條件後再發證”。在北京和上海都開辦了打工子弟學校的易本耀介紹說。

  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海已經100%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教師工資也基本都由市教委統一制定標準和發放。其通過政府補貼和監管,使原先的民營打工子弟學校轉變為非營利性學校,沒有強行取締過一所學校,到今年已實現平穩過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