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海峽兩岸經濟改革的奇跡與中國中興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5 00:12:27  


 
  在經濟結構轉變過程中,出口貿易構成的變化,最能反映台灣經濟的變化。1952年展開工業化以前,農業及農產加工品佔台灣出口91.9%,工業品只佔8.1%,其中糖佔58.9%,米佔15.30。到1972年,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只佔台灣出口商品16.7%,工業品上升到83.3%。紡織品、電子產品、合板塑橡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輸出項目。到1986年,農產品及加工品已降至6.6%,工業品上升至93.5%;資訊產品躍升出口商品第一位。從輸出構成來看,台灣已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化地區。

  台灣經濟的發展實績,如與當代幾個主要發展中國家比較,更突出其優越性。戰後被西方世界視為最有希望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印度、巴西及墨西哥。這四個國家都具有廣土眾民,擁有廣大國內市場及相當豐足的天然資源。50年代,印度與中國大陸被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已開始“起飛”。60、70年代,巴西及墨西哥也被認為可成經濟大國。但這四個國家30多年來的成就,都遠在台灣之下。

  上舉這些轉變,是台灣模式的精髓,不但適合於中國大陸,也適合於其他發展中國家。

  中國經濟改革與乘時崛起

  一中國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成果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完全追隨蘇聯的史達林模式。推行單一的公有制;所有資源由國家集中控制;經濟活動由國家統一監管;廢除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排斥市場機能。在所得分配上,不承認企業間存在著不同差異;盈利虧損一視同仁;導致企業經理缺乏創新精神與進取心;造成國營企業的普遍虧損。對人民生活資料實行嚴格配給制,挫損工農的生產熱忱。更嚴重的是推行閉關自守;無法吸收外資及先進技術;不能享受“後進工業國優勢”。這一套制度及發展策略實施的結果,無論在經濟成長,人民生活及科技發展各方面,均遠落於先進國家及亞洲四小龍之後,延阻中國復興的進程。

  1978年在新領導的策劃下,中國的政經體制和發展方針,展開重大的變革。朝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三大方向推展,使中國經濟脫胎換骨,進入良性循環的坦途。

  首先,是市場經濟的建立。資源配置的信號由計劃指標轉向市場指標;減少指令性計劃對市場及企業經營的管制;廢除國家對所有商品的統銷定價;不斷擴大市場機能。到近年95%的消費品,和80%的生產資料,都已由市場供需進行調節。全國性的批發市場及零售市場已普遍建立。資本市場亦應運而興,先後建立上海及深圳兩證券市場。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到2007年滬深兩市場上市公司巳達一千五百多家。股票市值曾高達三十二億七千萬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

  第二是對外全面開放。摒棄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以外資為依託,以對外貿易為發展經濟的動力。先後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及海南五個經濟特區,並開放沿海從北到南十四個重要商港及長江珠江閩南等三個三角洲,作為引進外資的口岸。到近年更將內陸及沿海的重要城市全面開放。設立保稅區,開發區及工業園區,三十年間引進外資七千多億美元。近幾年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出口貿易大幅躍增,到2008年出口貿易巳起過1.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第三,在公私企業的構成上,全面發展民營企業。不但不斷擴大民營企業的經營範圍,且修改憲法,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地位。到2007年,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私營企業已佔半壁江山。尤其是九十年代鄉鎮企業的崛起,蛻變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形成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三分天下的局面。民營企業與個體經濟為社會創造七成就業機會。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從1949到1977年的計劃經濟,轉變到近三十年的市場經濟,中國整體經濟無論在經濟成長、對外貿易、外匯存底、基本建設、科技發展、消費水準各方面,均創下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成就。在國防建設和國際關係各方面,更有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晉身大國之林。

  一、經濟成長:1949-1978年計劃經濟期間,中國GDP成長率平均每年只有4.4%。1979-2007年平均每年高達9.7%。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7年的18,934元增加達50倍。在現代各國經濟發展史中創下一奇跡。由於人口增加,總體經濟到今年已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晉升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二、對外貿易:近三十年來,中國國際貿易逐年上升。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每年出口成長率高達25.3%。到2008年出口貿易達14,280億美元謹次於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去年更將超過德國,晉升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三、外匯存底:由於連年對外貿易大量出超,外資源源流入再加上國際熱錢預期人民幣升值,大舉進入中國股市,到2009年六月,中國外匯存底高達2.13萬億美元,超過七大工業國外匯存底的總和。成為全球最高外匯存底國。

  四、工業生產:過去二十年間,中國製造業的增長速度連續居世界首位。198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僅佔世界1.5%。2000年已上升到7%,僅次於美日德國,躋身世界十強。2006年中國製造業有175項產品產值躍居世界首位。當年產值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製造國。

  五、在中國新興工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車航太造船等基礎行業,及電子資訊產品等新行業。中國汽車工業從三十年前每年生產數十萬輛,到2009年超過一千萬輛,增加二十多倍。晉升世界汽車生產大國。中國飛機製造由代工到自製,也只經過二十年時間。2008年第一批國產民用飛機“翔鳳”巳開始外銷。中國造船業2008年佔世界市場29.5%,全年出口總值達到195.7億美元,居世界首位。

  六、基本建設:基本建設中最主要的是三峽水電站及南水北調與西氣東輸等大工程。三峽水電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基本建設項目。包括水力發電站二十五個單位,發電能力為2500萬千瓦。每年總發電量為一千一百億度約為1985年發電量的27.5,總投資達185億美元,全部建成後,不但可增加一千億度的電力,且可提高長江上游水位,有利於上游的通航。南水北調是將黃河的河水引入華北地區。到2008年10月已投入223.9億元。西氣東輸是將西北天然氣輸往華東及華南,經過十四個省市,全長9102公里,總投資1420億元,設計輸氣能力年達300億立方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