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海峽兩岸經濟改革的奇跡與中國中興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5 00:12:27  


改革開放的天燈,讓兩岸亮起來。
 
  在一合理的經濟制度之下,台灣採取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來創造經濟發展條件。這一套發展策略,具有五項特徵:

  第一,在投資優先程式上,台灣遵循傳統均衡漸進策略。先由發展農業開端,由農業匯積資金,發展以勞力密集為主的輕工業;再由工業匯積更多資金來推動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在1953-1956年第一個四年計劃中,農業及農產加工居於主導地位。1960年後引用外資發展電子工業。1973年後推行十大建設,進入發展重工業階段。1981年起發展技術密集的高科技工業。近年更推動十四項建設進一步改善基本設施。由於發展計劃腳踏實地,不好高鶩遠.不急功近利,故能循序漸進,其基礎也較穩固。

  第二,推行輸出導向政策,以擴大出口來帶動經濟。台灣地狹人稠,資源不足市場狹小,如非拓展外銷,絕難擴大生產規模,維持高度成長。為推行出口擴張政策,台灣自1955年開始,大幅度貶低匯率,實施出口稅減免辦法.刺激外銷工業。1980年出口值比1954年增加200多倍。輸出擴張策略的推行,使台灣生產技術與管理水準不斷提升,工業發展不受國內市場的限制而能不斷向外伸延。

  第三,提高利率刺激島內儲蓄。為籌措經建所需資金,台灣在工業化初期,即採取高利率政策。在1955年一1980年間,除四年因受能源危機引發通貨膨脹出現負利率外,其餘21年的實質利率均高於七厘。高利率刺激島內儲蓄,國內淨儲蓄率由1960年以前5%上升到1978年35%。1962年以前,外資佔台灣資本形成毛額比重達30%-50%,1963年開始迅速下降。1975年後,台灣已由資本輸入地區轉為輸出地區,具備經濟起飛的基本條件。

  第四,注重人力資源全力普及教育。在投資方向上,台灣不單重視物資投資也著重人力資本的增積,40年來對普及教育不遺餘力。1946年台灣只有4家大學,215家中學及1143家小學。到1987年,大學已達105家、中學1420家、小學2462家。學生總數由1950年105萬人增至1987年的528萬人。自1968年起,義務教育由7年延長到9年。由於教育普及,使工業獲得大量優良技工,為吸收外國新科技創造有利條件。

  第五,利用外資及技術,改善經濟體制。台灣工業化初期,資金短絀,技術落後,爭取外資成為當務之急。1949年至1966年台灣先後由美國獲得41億美元的軍經援助。1953年至1984年,直接吸收外資33億美元,對早期資本形成起重要作用。隨外資而來的是新技術與管理方法,使台灣工業脫胎換骨,有能力進人國際市場與外資爭雄。

  在合理的經濟制度與適當的發展策略交互運用之下,台灣經濟建立一優良的投資環境,創造工業化的基本條件,形成經濟發展的機制,產生近代經濟史上的奇跡。

  二台灣模式的實績

  衡量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各種不同的標準,包括經濟成長、經濟穩定、所得分配、生活水準、經濟結構。茲試從這五方面來評估台灣模式的成就。

  (一)經濟成長。第二次大戰後,先進工業國家長期經濟成長率(CNP每年平均增長率)約為4%。一般發展中國家平均成長率約5%。能長期保持8%以上的成長率並不多見。台灣經濟成長率,50年代平均每年8.2%,60年代為9.1%,70年代為10%,80年代為7.2%。從1953年到1986年的長期成長率為8.8%。在當代各地中只有韓國、香港及新加坡能夠媲美。但這些地區在所得分配上都不及台灣。

  (二)經濟穩定。經濟穩定可由二個標準--通貨膨脹率及經濟成長率--來測定。除70年代受能源危機衝擊,通脹率達兩位外。平均通脹率均低於10%。

  台灣經濟的長期穩定,乃得力於兩項因素:一是政府長期採取較穩健財政政策,經常保持預算平衡;其次是台灣節儉成風,消費成長遠在所得成長率之下,儲蓄率逐年提高,消除通脹根源。

  (三)生活水準。由於國民所得不斷增加,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確實做到豐衣足食。

  反映台灣人民生活水準上升的明顯標誌,是消費支出構成的變化。1956年台灣家庭消費支出中,60.3%係用於飲食(包括食物、飲料及煙草),到1985年巳降為38.1%;用於居住的支出,1956年佔12.9%,1985年上升至23.4%;而用於教育與休閒的支出,則由佔5.6%,上升到14.9。今天台灣人民的消費水準,已接近香港及新加坡,而遠高於中國大陸。

  (四)所得分配。戰後新興國家及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得分配往往出現兩極化現象。台灣早年所得分配,也有顯著差異,1952年佔人口20%最低所得階層的收入,與佔人口20%最高所得階層的收入,相差約20倍。由於就業巨幅增加,實質工資不斷上升,低所得階層收入顯著提高,所得差距逐年縮小。1964年這一差距降為5.3倍,到1980年更降為4.2倍,相當於世界最佳的所得分配。近5年來,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化,所得差距有擴大趨勢,所得差距回升到6.3倍以上,但仍較許多新興國家為低。

  (五)經濟結構。根據世界先進國家的經驗,在工業化過程中,農業在國民所得與勞力構成中所佔比重,必逐年下降。而工業所佔比重相對上升。這一升降的幅度,即為工業化進展的標誌,例如1952年台灣國民生產毛額中,農業的貢獻佔36%,工業佔18%,顯示工業化程度仍極低。到1986年,農業的貢獻降至6.6%,工業上升到47.3%,超過一般工業發展國家的比重。勞力構成也顯示同一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