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國學大師的人文情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3 00:00:20  


 
  在章太炎看來,新的語言資源大可從我們就有的豐富宏博的方言中取得,沒有承前,必不能啟後。更難能可貴的是,章太炎積極地身體力行自己的學說主張,編制了一套36個聲母,22個韵尾的標音方案,後由錢玄同等弟子發揚推廣。章太炎在艱辛著述的《新方言》中,利用中國語文的聲音古今相禪的特性,用“疑於義者,以聲求之;疑於聲者,以義正之”的著作方針,來實踐他建設現代語文的主張,他明白對於舊有的文化資源必須慎之又慎,當狂熱的西學大潮席捲滌蕩古老的文明,過快的車輪也許會盲目的碾碎一切,這時,必須有悲劇英雄去阻擋,以攔住這受驚狂奔的飆車。

  章太炎並不反對白話文的運用,他曾在浙江省教育會上說:“將來語言統一之後,小學教科書不妨用白話文來編。”他也深知當時“文”和“言”不可能不走向一致,上古的《尚書》就是當時的口語,但堅持認為修飾是必要的,雖不得不“隨西洋語言的習慣”,但也要“深通小學”。

  從後來的實際情形來看,一批以魯迅為代表的白話文作家為白話的推行打下成功的基礎,胡適“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設想得以實現,章太炎“博考方言”的設想終成歷史,他對於現代文學的貢獻隱而不彰,逐漸為人所忽略。但他的貢獻卻並沒有被人遺忘。錢玄同也承認受了老師的影響:“我得了古今一體,言文一致之說,便絕不敢輕視現在的白話,從此便種下了後來提倡白話之根。”胡適在1926年也坦陳中國語文的重要:“在這個我們的國家疆土被分割侵占的時候……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國語、漢字、語文這三樣東西’來作聯絡整個民族的感情思想的工具。這三件其實只是‘用漢字寫國語的國語文’一件東西,這確是今日聯絡全國南北東西和海內海外的中國民族的唯一工具。”劉師培在《<新方言>後序》指出了章太炎先生的苦心孤詣:“昔歐洲希,意諸國受制非種,故老遺民保持舊語,而思古之念沛然以生,光復之勛,灌蕍於此。今諸華夷與希、意同,欲革夷言,而從夏聲,又必以此書為嚆矢。此則太炎之志也。”而我們在建國後,曾天真地幻想讓漢字走拉丁化的“改革”之路,以適應全盤西化的文化岐途,結果怎麼樣呢,相信歷史自會作出公正的評判。事實上,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一旦離開了漢字之根,必將如章太炎所預料的那樣,淪為游魂散魄,最後煙消雲散。

  章太炎的小學學問,雖有黃侃、陸宗達、王寧等傳人,但“為此這一學科所涉及的內容,並沒有被後人接受,到五十年代後,竟至斷裂,幾成絕學。”但是他對中國語言文字保留倡導的功績,我們實不能忘。

  當是時,章太炎最深痛的就是對本國文化無自律自覺,逢迎隨波的行為,他深切明白“民族無自覺,即為他民族陵轢,無以自存”。他用一生的著述證明了中國文化傳統的“閎碩壯美之學”足以自信自立,不必尊崇遠西之學。如今,我們的國學研究依舊要常常回味於章太炎,他所繼承構建的中華文化傳統,今日也亟待我們的重新發掘與建設。著名學者王富仁先生在《新國學論綱》中高度評價章太炎的國學成就:

  我認為,迄今為止中國近現代文化真正有實質意義的發展,都是通過重新回歸傳統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的,而在西方文化直接影響下所取得的暫時的發展和變化,則往往帶有浮面的、虛矯的特征,一次次的文化回潮都會把這些發展的泡沫分流出去,而剩下的還是在這個過程中正統文化自身發生的那些微末的變化。正是因為如此,章太炎較之與他同時代的康有為、梁啟超、嚴複、王國維等人的學術研究在表現形式上更為“陳舊”,但在質地上卻更為堅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