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書院與當代中國社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05 00:00:30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光明網刊載作者柏峰的文章說,古代書院是從唐代萌芽至宋代逐漸興盛起來,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獨特的一種教育形式,也是與我國古代文化和教育發展的獨特性而相適應的一種教育形式。

  我國古代教育和文化發展的獨特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主要是三點:一是教育內容的單一性。教育內容的單一性體現在學校教育主要是儒家學說,或者說是經學。秦代是一個非常短命的王朝,來不及制定相關的學校教育制度,便土崩瓦解了。從兩漢開始,古代教育逐漸走上正軌,國家和地方普遍設立了學校,而這些學校的教育內容也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孔子、孟子的學說作為學校講授的內容。教育要服務於政治的需要的。儒家的學說正是維護封建綱常的理論武器,讓就讀的學生掌握這些東西,就能更好更自覺地為封建統治者服務。這種以儒家學說為學校教育內容的格局,一直延續到明清,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徹底廢除了。二是這種單一的教育內容,主要是通過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般採取的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三是教學和考試分開進行,不是一體化的。也就是說,國家只通過嚴格的考試來選拔國家需要的人才,至於如何組織各個文化層次的教育,那是另外的事情。——以上三點,是我國封建社會教育的特性,這在歐洲大陸是很鮮見的教育形式。 

  也是因為我國封建社會教育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就給舉辦書院留下了廣闊的生存空間,當然,書院有國家投資舉辦的,更多的是民間力量舉辦的,而民間力量舉辦的書院帶有私有的性質。無論是國家投資或者是民間力量舉辦的書院,都是對國家舉辦的各個層次的學校的補充,從來不是主流教育機構。 

  說書院不是國家的主流教育機構,不是對書院的低估和蔑視,而是說,在國家體制之外,還生存著例如書院這樣的教育機構,它所起到的教育功能,是國家體制內的學校教育根本起不到的。根據競爭機制原則,體制外的教育機構要生存要發展,就得千方百計辦好,千方百計提高教育質量,而要提高教育質量,勢必延請一些當代學術大師,這是有內在的因果鏈關係的。也因為體制外的教育機構一般很少受到官方的干擾,在機構內部的教育教學設施、管理模式以及授課形式和教材的選用方面,靈活性極大,再說,也不牽扯人事糾紛和機構管理者由政府部門任命,在聘請教師方面為才是舉,甚至重金聘請海內外名師。這些靈活的管理和一般具備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高超的教育質量,自然吸引了廣大的接受教育的學生的青睞,使得這些體制外的教育機構有了源源不斷的生源,確保了這些體制外教育機構能夠生存並且有的早就超過了體制內舉辦的官方學校,影響巨大深遠。例如,宋代非常著名的書院,白鹿洞書院、象山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等;明代的東林書院、關中書院等。這些書院都在我國古代的教育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其價值作用是難以衡量出來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