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8日電/光明日報光明講壇刊載張德芳教授演講《西北漢簡一百年》,兩漢風雲故事、山河人物,如在眼前,從中不難神會古人,領略民族發展之滄桑。
◎主持人開場語
中華歷史文化,源流有自,非圖以臆斷妄說,自謂悠久。近世考古發掘,每見器物文字,雖歷盡千百年,亦可辨認識讀,或補史實傳遞之缺;或糾前人著述之誤,足證吾國文脈未絕,流傳有緒。
演講人:張德芳 演講地點:甘肅省圖書館“周末名家講壇”。张德芳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兼考古所副所长。主要研究简牍学和西北地方历史考古。论著有《中国简牍集成》第9-12辑、《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悬泉汉简研究》等。
◎小啟
《光明講壇》6月3日刊登何炳棣先生演講的《國史上的“大事因緣”解謎——從重建秦墨史實入手》全文紙質版,發送已盡,讀者如有需要,可從光明網刊載此文的文末下載。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國就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字傳承和文明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埃及人用紙草,兩河流域用泥版,印度人用貝葉,中國人則用竹木簡牘。我們今天看到的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前者用於王室的占蔔,後者則主要鐫刻在銅器上。而簡牘文書,在我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重要發現,但年湮代久,未曾把實物保存下來。直到上個世紀初,隨著樓蘭、尼雅漢晉文書和敦煌漢塞簡牘文書的發現,才使我們對竹木簡牘的形制、規格、樣式和文字內容有了直觀的了解。
一個世紀以來,包括北京、內蒙、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山東、江蘇、江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在內的17個省、區、市都曾發現了不同時代的簡牘和帛書。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岳麓書院和浙江大學等文博部門和大專院校還有數量不等的收藏,其總數超過26萬件。簡上書寫的文字除漢文外,還有佉盧文、婆羅迷文、粟特文和後來的吐蕃文等等。簡牘內容除了100多部典籍文獻外還有大量的社會經濟文書。名稱分別為楚簡、秦簡、漢簡、吳簡、晉簡等等以及前述各時代的出土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