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五分之一終於定位了”
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鬱鴻勝說,長三角的經濟在中國經濟總量中占到20%左右,是國內其他任何區域都無法比擬的。長三角規劃落地,意味著中國經濟的1/5終於定位了。“而且,這還不是單單數量上的意義,是國家總體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終於邁出去了。”
1990年,中央決定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使長三角迎來了歷史性機遇,拉開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序幕。2008年9月7日,國務院出台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把長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對長三角經濟區提出了全新的任務和目標。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自此躍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
此次批准的規劃明確: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區位條件優越,自然禀賦優良,經濟基礎雄厚,體制比較完善,城鎮體系完整,科教文化發達,已成為全國發展基礎最好、體制環境最優、整體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據上海市發改委人士說,長三角以全國2.1%的陸地面積、11%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1.7%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47.2%的進出口總額。
在不少專家的眼中,長三角規劃的落地,是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版面”完成“拼接”的重要一步。從去年到現在,國家已陸續出台了10多個區域規劃,中國將進入一個以區域為主要單位、以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互動為主要格局的發展新階段。
“這已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用鬱鴻勝的話說,中國新一輪區域合作與發展將由“點對點、城市與城市、以增長極為核心的‘集化發展’向“泛化發展”延伸。“中國南海、東海、黃海、渤海的沿海區域都將在戰略規劃中互動,並與內陸區域形成更緊密的聯繫”。
據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等一些先後參與過規劃編制過程的專家學者說,此次規劃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核六帶”等長三角區域發展布局上,改變過去比較“泛”的規劃特征,更注重區域性優勢資源的禀賦條件,對於沿太湖、沿杭州灣等不同地帶都進行了比較準確的定位。
“只有定位准,才有差異化的政策引導。”鬱鴻勝等專家說。此次規劃中,有“比較豐富的筆墨”涉及區域經濟制度的合作及框架。對於環保、資源等區域內公共性的問題,此次突出了協調性的政策,這些政策將由區域內各方共同制訂、共同執行。政策引導將體現差異化,沿江、沿海、沿路、沿灣等條件、目標、定位都不同的地帶,土地、環保等不同的政策都將有差異化的“更為精准”的落實途徑。一些以生態為主的地帶,肯定不會與重點產業發展地帶實施同樣的開發性土地供給政策,但在生態補償上將會有充分的考慮。
從目前已公布的規劃內容來看,國家對長三角在改革創新及轉變發展方式上起率先示範的作用,期望較大。這也成了規劃的主要“亮點”和新意所在。
相關人士表示,長三角發展較快,所以也較早面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緩解資源環境約束、著力推進改革攻堅”等方面的任務,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此次提出長三角要成為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這是一個較新的提法”,對長三角的期望更高了。據專家的估算,到2020年,長三角將出現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如按長三角經濟每年增長10%、主導行業要占經濟總量的51%以上計算,到2020年,長三角的服務業就應該超過7萬億元的規模,“這個發展量是非常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