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鈕承澤——開創台灣電影十年榮景的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26 00:06:33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電/鈕承澤好像是一個在光譜兩極不斷做著布朗運動的分子,不安、勤勉、大悲大喜。人稱豆導的鈕承澤是目前台灣最全能的電影人,他已經集編劇、導演、演員、制片為一身。17歲主演侯孝賢電影《小畢的故事》成名,卻走了和侯孝賢完全不同的道路。人生幾起幾落,最衰的時候整個世界都離他遠去。而每次他跌到谷底的時候,卻總有一道光能將他再次送到頂端。多年前,這道光是《小畢的故事》中的未來文藝之星、是《吐司男之吻》的偶像劇導演新秀、是《情非得已》的費比西大獎,而2010年,鈕承澤憑借《艋舺》點亮了人生下半場的開幕禮。

  採訪前一天晚上,鈕承澤在北京和朋友消夜很晚。第二天的拍片現場,豆導一臉頽相。喝了幾口回魂酒後,豆導溫暖起來,話也開始多了起來。說到拍《艋舺》時的感動,豆導甚至幾度聲音哽咽,淚水漣漣。如此不吝惜於剖白自己情感的人,要麼是表演型人格,要麼就是胸有塊壘、情感黏稠到滿溢。但他是鈕承澤,他曾用如此絢爛的情懷講述那些黑道少年的快意恩仇和殘酷的青春,我們更願意鈕承澤的真誠正使他慢慢變成一個更柔軟的人;一個“謙卑、打開、臣服”的人;一個深陷泥沼後,不斷消除掉卑劣,進化得更純粹的人。

  我從來都不想成為侯孝賢

  “如果說《艋舺》開創了台灣電影的10年榮景,一點兒也不過分。”當侯孝賢,這位公認的“台灣電影大家長”將如此盛譽送給《艋舺》的時候,鈕承澤早已不是侯孝賢鏡頭中的“小畢”,這次,他是台灣“文藝復興”的希望,他是名副其實、能拍自己“心中電影”的豆導。

  《艋舺》在台灣超過3億新台幣的票房,不僅創下台灣國片史上首日最賣座票房,也是20年來首部擠進春節賀歲檔的台產片。台灣本土電影再一次站上高地。在《艋舺》票房的強勢帶動下,台灣電影這個冷了很久的爐灶開始重新冒熱氣。

  艋舺,位於台北市西區,是台北最早形成的街市,是一個因河運而開始發展的內港。 “艋舺”來自平埔族語,意為小船。“《艋舺》是一部有著黑幫背景、歷史情懷的青春動作片;這是一段青春記憶,對友誼的傷懷與謳歌,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是一群人對夢想的追求。”這是鈕承澤對電影《艋舺》的定義,他自己尤其喜歡最後一句。

  因為17歲那年拍了《小畢的故事》,鈕承澤通常被歸為侯孝賢的門生。從小時候起,鈕承澤便自知絕不會成為侯孝賢。“我從小尊敬侯孝賢、楊德昌,但在藝術上,我知道我不可能成為侯孝賢,我也從來都不想成為他。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但是不能活在巨人的陰影之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