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鈕承澤——開創台灣電影十年榮景的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26 00:06:33  


 
  片名《情非得已》不僅是當時鈕承澤的無奈,得到它也純粹是宿命。“我們就是一群人在說劇本,忽然iPod里隨機播放出《情非得已》,大家覺得,這個名字不錯啊。可是後來再看,它是這麼貼切,誰不是在生命之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呢?所有的卑劣、計算、爭奪……情節真真假假,但底色又是這麼的無奈。”

  用真誠孕育的作品總是能打動更多的人,《情非得已》一出,觀眾好評如潮,入圍當年金馬獎,獲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世界再次改變,但經歷幾起幾落,鈕承澤說他已經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謙卑、打開、臣服”,他用《情非得已》作為人生上半場的總結,仿佛那個17歲剛看到世界的小畢一樣,他等待人生下半場的開始。
《艋舺》是一部有著黑幫背景、歷史情懷的青春動作片;這是一段青春記憶,對友誼的傷懷與謳歌,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是一群人對夢想的追求。

  終於等到了《艋舺》

  《艋舺》是鈕承澤人生下半場的再次出發。

  《情非得已》的成功並不能衝淡對《艋舺》的鄉愁,如果不拍出來,《艋舺》永遠如鯁在喉。胸有塊壘,方能大氣如虹。

  2010年1月14日的傍晚,鈕承澤和音效指導杜篤之不間斷奮戰近30個小時後,完成了《艋舺》的後期製作。在騎著單車離開錄音室的回家路上,鈕承澤哭了。在台北市中心街頭,他淚流滿面到臉都皺起來。鈕承澤說那種激蕩波瀾的情感,除了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的自己,其他人不能體會。《艋舺》的成功並非偶然。從起初籌備開始,鈕承澤就有著商業上精密的全盤考量和計算。“電影如果要形成工業,它需要的就是不斷出新的例子,而不是奇跡。《海角七號》出來的時候,它是一個奇跡,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讓我們看到了台灣電影的可能性。電影工業最明確的標識應該是,它可以被複制,必須是成規模的商業生產。”

  開拍之前,《艋舺》便已經落實了發行渠道,並早早將這部電影定為賀歲片。在這個基礎上,他們開始倒推,用它可能展現的爆發力制定行銷策略,最大限度地投入資金、經驗、人脈來推動這部電影。包括在行銷原則上,他們遵循的是:“我們不斷地製造新聞,但從來沒做過消費明星、消費媒體的事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