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懷念“狼來了” 狩獵文化的前世今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9 00:12:55  


 
  問題是,狩獵文化的傳承還有必要嗎?狩獵文化還有明天嗎?

  今天,在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已經不需要依靠狩獵解決食物來源,但是狩獵“意識”,不論南方北方,東部西部,或多或少,各式各樣,總還太多存在著。

  在黑龍江北大荒,“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年代並不遙遠,看到雪地上留下的野生動物腳印,閑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下個套子,興許能套只兔子”。京津地區,八旗子弟的“提籠架鳥”被認為是“文化遺產”,政協委員多次呼籲,可鳥市怎麼也取締不了,給捕捉、販賣野鳥留下了可鑽的空子。在廣西鄉下,遇到那些家雞的祖先紅原雞,不提羽色,不看高矮,鄉民開口就是“兩斤”。不論走到哪兒,說起“野味”,永遠讓很多人津津樂道。這種非溫飽需求的口腹之欲,使打獵轉入地下,屢禁不止。

  下面這個故事,是1998年在莫力達瓦的巴彥鄉巴彥街村,聽村長媳婦敖清紅講的:

  幾年前的一個冬天,內蒙古電視台來找我叔叔,要拍攝鷹獵的專題片。我們家是鄂溫克族,叔叔是本地的鷹獵高手,繼承了老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技藝。鷹獵就是在秋天猛禽遷徙的時候,張網捕捉合適於捕獵的猛禽,經過嚴格訓練,在冬季帶到野外逮兔子什麼的。到春天農忙開始,南下的猛禽遷回來時,再把獵鷹放歸自然去繁衍。

  當時叔叔已經60多歲,那年冬天特別冷,他按電視台的要求,介紹所有訓鷹細節,還在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里,到曠野上架鷹狩獵,前後跑了一個多月。電視台的人走了,我們一家天天打聽電視播出的消息,準備專程陪老人去鄉里看電視,那時村里還沒有電視機。但是直到叔叔去世,也沒有看到這個片子。

  打獵已經被禁止,鷹獵的專題片怎麼會在電視台播出呢?這個凝結了敖清紅叔叔一生心血和鄂溫克民族智慧的片子成為資料,保存在哪裡,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重新面世,沒人知道。其實電視台已經晚了一步,“海東青”已經成了傳說。這種東北地區民間盛傳並見於史籍的最出色獵鷹,至今沒人考證得出到底是哪種猛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