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懷念“狼來了” 狩獵文化的前世今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9 00:12:55  


 
  追蹤觀察白尾梢虹雉10年,我幾十次爬高黎貢山,總是剛剛固定下來一個研究點,追蹤研究的對象就被偷獵者打掉了,不得不再爬上別處山脊,重新尋找白尾梢虹雉的蹤跡,如此已經幾易其地。高黎貢山保護區管理局騰衝分局的局長說,他們抓到的偷獵者,下山來把臉洗乾淨,發現還是十幾歲的孩子,身無分文,只能教育幾句放了,還掏路費讓他們回家。

  儘管禁獵後槍支都收繳了,可今天到怒江兩岸走走,還不時可以看到手拿彈弓、肩背弩機的山民,如果想打羚牛這樣的大型野生動物,自制火槍也有可能。高黎貢山地區,可供農耕的地域狹小,千百年來當地各民族都靠狩獵補充衣食來源,雖然現在溫飽問題能解決,但耕作之餘,在進城打工與上山打獵之間,他們更可能選擇打獵,因為駕輕就熟。

  和高黎貢山類似的地方還有不少。北京大學的大熊貓研究專家呂植教授,現在創辦了民間公益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這基於她曾經的“遭遇”:

  我那時剛滿20歲,跟隨北京大學潘文石老師在陝西秦嶺深山中進行野外大熊貓的科學研究。一次,一只懷孕的毛冠鹿誤闖到村里,我眼看著村民們興奮地追趕著,直到母鹿體力不支,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正當我躊躇著是否上前勸阻時,淳樸的村民由衷地對我說:你真有福氣,一來就有肉吃!這件事對我的震動很大:保護自然,離不開當地百姓的支持,若無法讓百姓受益,保護是缺乏說服力的。

  30多年來,中國建立了越來越多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區域和生物多樣性,卻因為禁止在保護區內狩獵和采集,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發生衝突,引起保護區周邊社區的對立情緒,偷獵與反偷獵變得異常複雜。中國科學院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做過很多調查,如大連老鐵山的遷徙候鳥保護區、貴州荔波的茂蘭喀斯特森林保護區,等等,都在傳統的狩獵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產生了巨大摩擦。於是,從簡單的打擊盜獵,到為保護區周邊社區尋找替代生計,既減少對野生生物資源的壓力,又給社區創造經濟發展、小康生活的途徑,再到思考如何在保護文化多樣性與保護生物多樣性之間建立有機聯繫,政府、非政府組織、科學家、保護區和媒體等等,這些年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相當進展也獲得了成功經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